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相对于适应身体的不便,对大多数残疾人而言,更难的是走出心灵的“阴霾”。失声的“百灵鸟”一个温暖的午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安静的骨科病房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像一只百灵鸟在欢快的歌唱。婉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小卓娅所在的病房就挤满了前来观看的病友和医务人员。悠扬的歌声让人感到内心宁静,病房压抑的阴霾情绪一扫而空。从那天开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小卓娅为坐在轮椅上的“百灵鸟仙子”。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是小卓娅住进康复中心三个月以来第一次开口歌唱。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她,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再加上声音甜美、对歌词过目不忘,受伤前曾获奖无数。然而,三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小卓娅腰椎爆裂性骨折,双下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和运动能力。当医生告诉她今后再也不能走路时,小卓娅的内心彻底崩塌了。怎样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怎样才能面对昔日的同学老师,怎样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这些就像一块块巨石压在小卓娅的心上,让她无法呼吸、无法思考、无法面对。很长一段时间,小卓娅终日以泪洗面,甚至想要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到康复中心以后,在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小卓娅开始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同时还配合心理治疗。每次做完心理治疗,小卓娅都感到内心重新点燃了希望,有了信心也有了力量。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康复和心理干预,小卓娅终于又开口唱歌了,这就是我们刚开始看到的一幕。躲不过的“六道槛”当一个健全人因车祸或疾病导致残疾后,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方面是来自疾病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未来社会角色的转变。如果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心理的过渡,或者说能够适应新的变化,对患者的未来康复或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都有重要帮助;如果患者长时间不能解决心理问题,轻者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重者可能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心理治疗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未来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及时地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重新“站”起来,拥抱新的生活。我们国家心理治疗领域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将残疾患者受伤致残后的心理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无知期、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患者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首先是无知期。这一阶段是患者刚刚受伤以后,虽然出现了身体的功能障碍,但是患者本人对自己的真实病情不了解,没有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心理上还没有做好长期应对病情和残障的准备。大部分患者认为自己病情不重,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痊愈,不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