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康复 http://pf.39.net/bdfyy/bdfzg/200531/7935645.html“特色是各医学体系特别是非主流医学体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民族医药各具特色,而苗族作为一个对医药知识更加渴求的民族,其医药的普及度更高。”9月9日,在贵州百灵“第一届苗药发展大会”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兼苗医药分会会长杜江以《苗医药的文化特色》为题,为全场嘉宾和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探秘”苗族医药的学术报告。杜江认为,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机遇,形成了苗族医药文化上的三大特色:迁徙文化、大山文化及产业文化。在迁徙文化特色方面,苗族在历史上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而小规模的迁徒则基本未停止过。其迁徙路线经历过许多省区,影响遍及大半个中国,在迁移-定居、再迁移-再定居的辗转过程中,其医药文化起到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传播作用。长期迁徒的经历也在其创造的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具体来说,迁徙文化特色首先体现在擅用外治、种类繁多。”杜江引用学者石启贵所著《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中记述,“偶染轻病,苗医一般不用药物,先用手推或铜钱刮等外治法,亦属有效。若无效再用药物”。事实上,各地苗医常用的外治法有80多种,故擅用外治、多用外治、种类繁多成为苗医学的一大特点。另外,生活的长期不稳定状态,使苗族治病的方法力求实用、快速,必要的器具则需要简便、易得、易携带,从而成就了“方法简练,器具简单”的特色,常用的器具有缝衣针、发簪、筷子、铜钱、清水、柴火、鸡蛋、草鞋、树皮等。“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形成了苗族医武结合、伤科突出的特点。对于骨折、跌打损伤、刀枪伤、箭弩伤有着独到的治疗效果。”杜江说,同样为了适应迁徙途中的需求,苗医们力求方便、快捷、简略、经济的治疗,创造了推拿法、掐刺法、掐筋法、捏脊法、拍打法等一系列徒手行医的方法。也因为迁徙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分工,受伤病侵扰的苗族久而久之形成了“医药普及,十苗九医”的特点。在大山文化特色方面,因为迁徙与避战,苗族多深居大山,居住分散、自给自足,比较集中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省区,这些亚热带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产药区,成就了苗族丰富的药材资源。“药源丰富,药用生鲜。”苗医认为,“官药存放日久治难见效,纵然见效也过平和,远不如鲜药的性烈力宏,疗效快捷而人人乐用之”,便是以苗药四季均有、随时可得为基础,且花果根叶、各取其时。“大山深处毒蛇毒虫出没之地,其伤多发。”杜江介绍,蛇兽毒伤,苗医一绝,自成一体。苗医骨伤蛇伤疗法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产业文化特色方面,对于整个苗族医药来说,最大的亮点莫过于苗药产业。苗药产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贵州兴起并迅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年产值-亿元的产业群体,不仅在民族药产业中遥遥领先,而且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形成了一些自身特色。“以贵州百灵为例,苗药产业注重传统、融入现代,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苗药品种,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这些工作努力,探索一种苗药深入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打造大品种。”杜江说,苗药产业注重源头、带动全盘。贵州全省中药民族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达到多万亩。10万亩以上的品种17个,多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40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年,药材总产值达亿元。“把好质量源头,确保可持续性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苗药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医疗机构及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杜江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聂娜向莹杨曦编辑张赛二审谌贵璇三审聂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