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读增广贤文从其中找到了不敢扶老人的根

发布时间:2022/10/28 20:11:14   

众所周知,“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堪称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增广贤文》,不仅是中国古人几千年生活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可以说是中国人随身携带的人生之书,口袋里的处世哲学。《增广贤文》是一部蕴含哲学道理的古代经典著作,作为国学经典之一,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精髓,而且,《增广贤文》虽成书于明代,在清朝得到了修订增补,但是,其中的道理放在今时今日再看也毫不过时,其间集结了人际交往、金钱观念等多种多样的社会潜规则,还揭露了人性现实。

不仅如此,有些经典名言太过直接,字字珠玑,道破人性,直指人心,丝毫不留任何情面,让人有一种如梦方醒的感觉,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令人叹服!

据说,不同的人读《增广贤文》都会有不通过的体会,不过,它始终教给我们的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读《增广贤文》告诉我们:从其中找到了不敢扶老人的根源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增广贤文

01

在江苏昆山,一位老人摔倒在雨地里足足两个小时。

尽管老人一直大喊:“我是自己摔倒的。”,却依然没有人上前搀扶一把。

事后,老人的儿子气愤地表示:

现在人都怎么了……虽然我也不会去扶摔倒的老人,但这次是我妈啊!大家太没爱心了!

这个神逻辑,简直强大到没朋友的地步了,这也难怪老人没朋友扶。

其实这完全不能怪路人,因为就算是有北大撑腰,也不敢扶啊。

不要说北大,就连财大气粗支付宝推出的扶老人险,上限也只有2万。

小学生们从小受到教育要扶老奶奶过马路,考上大学却要北大撑腰替你做主扶老人,走上社会工作还要上支付宝买保险去扶老人。

国人道德的滑坡之严重,可想而知,对此南京彭宇案的法官当然要很大的责任。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受过严格法学教育的法官说出了那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去扶”呢?

也许,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02

《增广贤文》是一本自清代起流行开的儿童蒙学读物,里面收集有非常多的人生警语。

比如,有说孝顺与仁爱的

百善孝为先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有说教育孩子的

养不教,父之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有说简朴诚信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还有说修身养性的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但通观全书,却很少提及如何帮助他人的。

《增广贤文》的书名在明代已见于记载,今人读到的版本经过了清代人的删改,但具体的成书年份与编纂者的姓名已不可考。

在《增广贤文》之前,唐宋时期的蒙学读物是《太公家教》。

两本书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推断《增广贤文》的编纂者参考甚至摘抄了《太公家教》一书。

但《太公家教》中有很多教人向善的部分,被《增广贤文》改掉了。

比如,

《太公家教》里的财富观是

他财莫取。

《增广贤文》却强调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太公家教》告诉孩子们

结交朋友,须择良贤。不如己者,必须教之。

《增广贤文》的意见却完全相反,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太公家教》告诫幼童

色能致害,必须远之。

《增广贤文》却说

人不风流只为贫。

《太公家教》里教导说

见人斗打,必须谏之。见人不是,必须语之。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你看,一股浓浓的“倒地老太不要扶”的意味就此扑面而来。

我深度怀疑南京彭宇案的法官,小时候启蒙就读过这两句。

03

为何唐宋之际流行的《太公家教》,到了清代却演变成了利已主义的《增广贤文》呢?

郑振铎梳理分析中国历代的儿童读物后发现:

到了清代,蒙童读的史学书几乎一部也没有,元明二代的那些史籍,也都几成为罕见的东西。亡人国的,必须灭其历史,这手段是很毒辣可怕的。(《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年)

蒙学读物里没有历史书籍,是因为不敢有。

康雍乾时代文网严密,人人自危,文化人普遍会进行自我审查。

作者自我删改内容、出版者与刻工不敢在书籍上留下名姓、图书常被挖去内文、刻版印刷后又主动收回销毁……如此种种相当普遍。

这种自我阉割的风气,把唐宋遗留的少许风骨扫之一空。

对于清人所处的时代,文字狱成了一柄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同时文字狱也是一个万物皆可装的大口袋,只要遇到不满意的言论,便把口袋朝人身上一套,百试百灵。

乾隆皇帝虽然一再宣称诬告者要反坐,但实际上告密者被反坐的例子几乎没有。

告密者一告一个准,被告之人常常见到的处罚是:

发配伊犁效力、斩监候或斩立决,有的甚至要凌迟,而且相关人等常因连坐而家破人亡。这个忌讳文化是无边无际的,小至百姓大至官员都可以玩弄这个武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在乾隆朝,最常见的受害者是下层的识字人,也就是草根文人。

在社会各地游走的识字人,算命的术士或悬壶走方的医生,被祸的频率较高。

他们经常游走各地,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比较容易在语言文词中惹下麻烦。

尤其是术士常常预言自己或他人的命格,如果预言过当,往往是一个很大的忌讳。

有意思的是,他们被查出问题的时刻,往往是离开家乡,在经往某处的途中被拦寻查出,或是投宿旅店时被查出。

可见人们对本地社会以外的游离人物有较高的警戒和敌意。

此外,替人家写状子的人,地方上的监生、生员,或是被黜革的生员,或是进学不成的童生,也是常见的受害者。

大环境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增广贤文》里,为何要一再教导儿童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太公家教》里的警句当然都是无可挑剔的,但却很容易给自身带来危险。

所有的道德滑坡都是政治滑坡的结果。

时代土壤的变化给清朝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窒息感。

这种窒息感,会很自然地催生出明哲保身(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的出世态度。

催生出功利优先(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的人生理念。

也会很自然地催生出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的享乐主义。

换句话说,从《太公家教》到《增广贤文》,是唐宋风骨被清代阉割的折射。

《增广贤文》里的利己主义,也是清代社会利己主义的具体化。

真正滑坡的,并不是普通民众的所谓道德国民性。

最终,利己的老百姓眼睁睁地看着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却无动于衷,反而争相跑去帮洋人们扶梯子。

这一切不断的提高了,我们的人生视野,也将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格局。

那么一本集中国文化之大成、顶级文人处世哲学的宝典,对孩子来说可谓事半功倍。

当孩子学习时,《增广贤文》教会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当孩子面对生死时,《增广贤文》教会他“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当孩子计较得失时,《增广贤文》教会他“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当孩子与朋友相处时,《增广贤文》教会他“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看《增广贤文》,让孩子读一本胜百本。

浓缩中国古典文学精华,既能感受魏晋的潇洒旷达,也能体会盛唐的胸怀博大,让孩子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看《增广贤文》,让孩子多读一本书,少走冤枉路。

在大语文时代已成趋势的应试教育中,如何用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不仅能快速提高孩子的课外阅读量,更能在阅读中启发对人生的思考。

《增广贤文》,让历代圣贤成为孩子的家教老师。

无论做人还是作文,有了它,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

《增广贤文》中隽永的文字、深邃的智慧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宝藏。

不仅是成人的处世指南,更是孩子的启蒙书单。

现在仅用60不到的价格,就能将经久不衰的人生哲学、精妙的处世之道收入囊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1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