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画中的旧时光,寻觅老北京记忆

发布时间:2022/9/19 19:50:50   

新时代降临,旧时代黯然退场。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飞跃,伴随着新旧更替、感情复杂的离场和谢幕,当我们面对繁华靓丽的容颜欢欣不已,也常情不自禁地怀恋并不遥远的温馨。

在许多特别时刻,我们越发的寻觅,美好的旧时光……

绝味小吃,有没有你钟爱的?

▲马海方《卖卤煮火烧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小吃种类繁多,融合了明清宫廷膳食和众多地域的民间风味小吃特色。

早点、夜宵、零食里面,最具京味的有豆汁、灌肠、炒肝、卤菜、麻豆腐、炸酱面、驴打滚等。其中,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的糖火烧等,尤受欢迎。

养鸟玩鸟,会鸟压鸟,腾笼架鸟。

▲马海方《找乐图》

“养鸟遛鸟,遛的是鸟,练的是人,心变宽了,体变壮了,日子过得就豁亮。”养鸟是老北京人的雅好,源于满族人养鸟听音的传统。

关于提笼架鸟,实质涉及笼养鸟、架子鸟两类。画眉、百灵声音悦耳,这些鸟在笼中饲养。锡嘴、交嘴擅长叼旗、开箱等绝技,它们在架上栖止。

养鸟人在清晨遛完鸟,常常聚集“会鸟”,交流“压鸟”经验,就是教鸟学叫,顶级玩家能驯出十三种鸟鸣来,行话叫“十三套”。

老“三馆”,三教九流集散地。

▲马海方《乐在棋中》

棋馆、茶馆、饭馆,俗称“三馆”。现在北京馆子繁多,各类文艺、菜系应有尽有,却远没有过去的“馆子”的生活味道。

以棋馆为例。老北京棋风隆盛,棋茶馆、棋摊随处可见,鼎盛期的天桥有20余处,宣武门外、崇文门外、朝阳门外也是集中地,每日午后都博弈激烈、观者云集。

街头巷尾更具生活气息,不少棋迷在树荫下聚精会神、趣事横生。

天桥其实没有桥,戏台都是人搭的。

▲马海方《拉硬弓》

“前门楼子九丈九”是过于久远的记忆。

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圈儿,作为演出场子,表演内容多为杂技,硬气功、拉弓、举刀、舞叉、爬竿、耍中幡、崩铁链、抖空竹。

京城街头的炎热傍晚,不乏自娱自乐的人们,比着架势动辄吼上几嗓子,旁边不乏蹭听的、大声叫好的。

胡同上千条,故事一箩筐。

▲马海方《冬雪图》

“胡同”最早出现在元杂剧(关汉卿《单刀会》),这两个字被认为是蒙古语的译音。

据《北京胡同志》,在明代已多达几千条,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更多。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细品似北京的百科全书,又堪称民俗风情的博物馆。

数量浩繁之下,大多名字取得随意,比如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儿胡同,金鱼胡同、铁门胡同、闷葫芦罐胡同等。

艺术家简介

马海方,北京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生于北京,长在胡同里,从小浸淫在京味儿文化中。

在很长时间里,马海方喜欢骑着自行车,走到哪儿画到哪儿,他早就养成了速写和写生的习惯,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画自己心目中的老北京,记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凭借在素描、速写和人物造型方面积累的坚实功底,在技法上,借鉴山水上的用笔用墨,在构图上,借鉴连环画插图的形式。

他用没骨画法创作重彩写意人物画,在“没骨”中“见骨”“见形”“见意”,塑造了自己作品的特色和韵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6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