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形状 >> 书法中的风神是指什么,怎样才能做到风神之
盛熙明《法书考》从书谱、字源、笔法、圆诀、形势、风神、工用七个方面介绍书法,前两篇已经介绍了笔法,今天我们来介绍风神篇的具体内容,具体认知风神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风神的三个要素!
前言
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或迟或速,动合规矩,变化无常而风神超速,是非高明之资孰克然耶!
学书法的最高目标是通于神明,要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盛熙明认为得做到八个字:积学累功、高明之资。也就是说书法要想达到神明境界,除了通过不断的大量学习和练习之外,还得有高明的资质才行。积学累功是后天的努力,高明的天赋是先天条件,但不是说只有高明天份就能通神明,也不是说单靠后天努力就行。
我暂且拿杠杆原理来比喻,目标、支点、施力方是构成这一原理的其中三个要素,把通神明比作是我们想要撬动的目标,把天资比作支点。如果目标远远地超过了支点和施力方,那就是妄念,这也就是为什么不是每位学书法的人都能达到大家的成就。既然支点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目标是即定的,如果施力方不断加大力度势必会不断地逼近最终的目标,哪怕最终不能实现但也做到了足够靠近,这也就是我们古人说勤能补拙。
01 要素一:情性
禁经云:有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变。又云:九生法:一生笔,纯毫为心,软而复健。二生纸,纸新出,润滑易书,即受其墨,乃久露风日,枯燥难用。三生研,用贮水毕则干之。司马云:研石不可久。四生水,义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五生墨,随要旋研,墨光为上,多则泥钝。六生手,适携执劳,腕则无准。八生目,寝息适寤,光朗分明。九生景,天气清明,人心舒悦,乃可言书。
《翰林禁经》认为要有性情和功力俱全,此外还提出了九个有助于书法的要素(实际上只看到八个),分别是:
1.笔:软而复健;
2.纸:新出润滑;
3.研:砚不要长时间浸润;
4.水:要用新汲的水;
5.墨:用多少磨多少;
6.手:避免手腕受劳时写字;
7.目:注意休息,不要使眼疲劳;
8.景:天气。
虞世南云: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故知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书道玄微,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必须心悟,不可以力取也。
虞世南认为写字前要做到凝神静心平息,他强调个人悟性比后天的努力更重要。
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合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佳,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孙过庭的观点和《翰林禁经》相似,也认为具备五种情况才适合进行书法创作。
右军之书,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方朔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曲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戒誓,情拘意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动于中,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以下,莫不鼓弩为力,操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亦乃神情悬隔也。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匆劳逸以分躯。或怡淡雍容,内合筋骨,或折挫槎,外耀锋芒。假令收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劲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月而相辉。如其筋骨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妙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如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这里说右军晚的书法之所以更妙,是因为书法时”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把”神情“提升到了高于”工“、”方“的评判标准,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法“与”道“区别。
是知偏工易就,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尽善难求,虽宗一家而变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劲挺不遒,刚狠者又屈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这里强调每个人的本性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张怀瓘云:古人妙迹,用思沉郁,自非冥搜,不可而见。固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愚智,研味则骇于心神。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雷电兴灭,光阴纠纷。考无说而究情,察无形而得相,随变恍忽,最深杳冥。金山玉林,殷乎其内,何奇不有,何怪不储,无物之象,藏之于密。静而求之或存,躁而求之或失,虽明目谛察而不见,长策审迫而不知,岂徒倒薤、悬针、偃波、垂露而已哉!诀曰:彩色者,字之神也。神驭气,气驭形,形全骨,骨全神色。
张怀瓘认为在面对前人书法作品的得细细想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处,这和欧阳中石所说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观点相类似。
欧阳修曰: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全。
姜尧章曰:风神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墨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士,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书法如何才能具有风神,姜尧章给出了五个努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人品,其次是向古人学习,而创新是最末的。
02要素二:迟速
虞安吉云:太缓无筋,太急无骨。
行笔缓急对书法的筋骨影响,要求不能太缓也不要太急,得适中。
笔势论云:意在笔前,字居笔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为将军,故须持重。心欲急不欲迟何也?心为箭锋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每字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笔髓论云: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心口不能言也。
《笔势论》强调创作前要先构思,这时候应在心中形成蓝图再开始动笔,就像行军中的将领稳重。构思好后开始动笔,动笔后就不能再追求迟缓。借用战国时期轮扁制轮的典故来强调迟与速全凭自然。
欧阳询云: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强调忙与缓的要恰当和谐。
孙过庭云: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速,不能迅速,翻效持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诀曰:速则神在其中,迟则妙在其内。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未能速而速谓之狂驰,不当迟而迟谓之淹滞。狂驰则形势不全,淹留则骨肉重浊。又云:能纵横斜直,不速而行,不止而缓。腕不停笔,笔不离纸,实按而和,意在笔前。心不速而神气短,笔不迟而形色枯。一速一迟,乃得刚柔相济,表里相资。
孙过庭对淹留、赏会、狂驰进行解读,在处理劲速与迟缓关系,要求刚柔相济。
姜尧章云: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而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在处理速与迟关系上,姜尧章的观点认为,要选掌握速,然后再去掌握迟。要恰当处理好速与迟的关系。
03要不三:方圆
翰林隐术云:崔子玉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虞世南云: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明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
变通异诀曰:方以圆成,圆由方得。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病也。
张怀瓘曰:盖欲方而有规,圆而不失矩。亦犹人之指腕,促则如指之卷,赊则如指之屈。理从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曰壮哉。书亦须圆转,顺其天理,若慑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
姜尧章云: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美矣。若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自然。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方长严肃为体,圆转轻健为用。
方圆部份要表达的是方与圆的相互成全、和谐统一,不能全方也不能全圆。
总结
通篇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书法的风神由书者的情性(比如天资、心情、精神状态等)、运笔时笔与和意的迟速和谐统一(如速而显劲力、迟而显妍,一速一迟刚柔相济)、笔画的方圆(方而有规,圆不失矩)来决定,对我们书法创作和欣赏书法作品中的风神之妙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