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习性 >> 十三套百灵的培育是怎样的非常简单,看
你们听说过“十三套”百灵鸟培育吗?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吧!我国普遍讲究“十三套”百灵,即会学13种鸟、兽、虫鸣叫的声音,但这“十三套”的内容、次序也因地而导。比如南方笼养百灵允许学画眉叫,而在北方则成为禁忌,你稍留心就会发现,街上瘤百灵鸟的人总是躲着提画眉笼的。
北方笼养百灵的基本口要有红仔(沼泽山雀)的鸣叫,而且“音”越多越好,南方则不要求。北方的所谓“十H套”百灵,一般是从麻雀叫(单只叫、斗架叫、和闹林)开头,依次母鸡咯蛋、猶叫、沙燕或雨燕叫、犬叫、喜鹊(灰喜鹊或喜鹊)叫、红仔叫、油葫芦(一种大型蟋蟀)叫、鹰(鸢)鸣、小车轴声、水梢铃声、華莺子(大苹莺)叫至虎拉(伯劳)叫结尾。
幼百灵绒羽一脱完,雄性鸟鸣部就常鼓动,发出细小的嘀咕声(俗称“拉锁”)_,但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此时就应让它学叫。有驯教成功的老鸟“带”最省事,把老鸟挂置高处,令幼鸟聆听;否则就带到自然界去“呷”或请“教师鸟”,要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一般养百灵的人常常还养红仔(沼泽山雀)、灰喜鹊,甚至油葫芦,就是让它们当百灵的“老师”、鸡、猫、燕、狗的叫声容易“呷”上,苇莺子、虎拉(伯劳)的叫口在芦苇塘和林区还有可能碰上;但鹰鸣在城镇已很少能听到,木轮小车已淘汰,因而过去那种“十三套”百灵实际已不存在。
现在,人们用放鸟鸣叫录音的方法教鸟学叫,有一定的效果。但录制的磁带要清晰,而且需到野外或由原动物矫正。一只好的百灵鸟,不但鸣叫有“音”,而且有“规矩”,比如,一鸣叫就上“鸣台”。
为促使养成上台歌唱的习惯,可在鸣台外围上一纸壳圈,稍高于笼的底圈,然后引其上台,如在鸣台上喂活食等,哪种方法有效,需视鸟的反应而择。阅读完本文,你们知道了什么是“十三套”百灵鸟培育吗?看完真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