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天敌 >> 洪小水榭花都校区家风故事展播勤廉家风,伴
勤廉家风
伴我成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经过几代人的传承,那就成了家风家训。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古代流传下了诸多著名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
五二班周晓蓓写的家风故事:
我的爷爷奶奶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普通、最本分的农民,爸爸妈妈也都是从乡村辗转来到城里生活的普通人。虽然我们这个大家庭没有成文的家风,但“身教”的场景却无时无刻在我脑海中呈现。“勤能补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百善孝为先”、“勤俭持家”,这些都是我自懂事起爸爸妈妈教育我的话,不但如此,他们还用自己的行动给我树立了榜样。
妈妈每天都是我家的百灵鸟,天刚朦朦亮就起床了,做饭、洗衣、拖地,忙个没完,然后上班,下班后又得操持着家务,象一个陀螺连轴转,一刻也不停歇,但从没叫苦叫累。爸爸也经常带电脑回家工作,看专业书,读名著。我曾经不禁问爸爸:你都干一整天活了,怎么还这么努力工作,专心学习呀?爸爸告诉我,从小他就明白自己家境不如别人,爷爷奶奶为了养活他们兄妹几个,总是凌晨三点就起来到地里挖红薯、摘豆角以贴补家用,所以唯有勤奋努力,才能改变命运,我们都不是天才,但勤能补拙,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从那刻开始我就暗下决心:要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在学习之余,要分担家务。
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不但勤劳,还特别节俭。记得爷爷跟我说过,家里烧煤煮饭的那段时间,他总是带着爸爸到外面捡拾废弃的木材和树枝来节省开支。爸爸在初中毕业前都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穿哥哥姐姐们换下的破旧衣服。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啊!也许爸爸正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尝到了“勤俭”的味道,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如今生活逐渐好转,却紧抱“勤俭持家、俭以养德”的传统,常常是人走灯关,洗米水浇花,洗衣水冲马桶,擦过手的纸巾擦鞋子。爸爸也常教育我不攀比,不剩饭、不剩菜,做到文明用餐,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米……。正是这种熏陶,我也是从不乱花钱的。
爸爸妈妈除了勤俭节约,做人更是规规矩矩,心正身直。从我记事起,妈妈就不忘时刻提醒我:“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我牢记妈妈的话,无论看到什么遗失物品,我从来不会拿着占为己有。爸爸也常常把“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挂在嘴边,他说这是他从小奶奶就在耳边念叨的。奶奶年轻时是村里的妇女主任,那时她忙里忙外,时常要调解乡邻间纠纷、处理超生问题等等,给乡邻们帮了忙,有的为了表示感谢会送来鸡蛋、蔬菜、鱼等农产品,奶奶从来都不会收,实在是迫不得已收下了的,事后也会回更多的礼。爸爸有时也会嘴馋,对奶奶的行为疑惑不解,很想让奶奶收着来改善一下生活,可奶奶却会严肃地教育爸爸,“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拿了别人的东西就不能公正办事了。奶奶简单而又淳朴的话语告诉爸爸: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都要讲原则、守规矩,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后代子孙。细细想来,简单的三个字“勤”“俭”与“廉”就是我家的家风。这种家风终将成为我受用终生的人生信条,因为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一直在用自己的言行教我如何做一个勤劳、节俭、清廉的普通人。
勤廉家风是送给后代最深的爱,是留给子孙最好的财富。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家风不一定是成文的训导,也不只是智慧的箴言,是一种好习惯的秉持,一种信念的传承。
本文编辑:王佳艺
校稿:雷能
审稿:熊小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