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不做后悔的鹦鹉,理性对待他人建议

发布时间:2023/5/14 18:23:40   

有一则寓言:一只鹦鹉飞回森林探亲,它炫耀着自己光滑的羽毛,说着自己在城里的生活有多么富裕,吃着美味的宠物粮,人类还每天给它梳理毛皮,和它一起做游戏。这时啄木鸟说:“人类对你那么好是别有用心。”百灵鸟随声附和道:“就是,就是,人类只是把你当作闲极无聊时打发时间的宠物而已,他们早晚会把你抛弃。”鹦鹉听了大家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回到人类身连后,变得苛刻、计较。人类无法忍受一只这样的鹦鹉,只好把它抛弃。鹦鹉后悔不迭。

啄木鸟和百灵鸟的建议虽然有些道理,但却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私心私欲,人心不得其正。

古代谚语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由于溺爱,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像庄稼人,没有人认为自己田里的苗是壮的。这背后都是私心私欲作怪,使人心不得公正。人“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心有喜好,就不能端正。人类的情感常易偏颇,因偏爱私好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公正的。《大学》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人类对于他们所亲爱的就偏爱,对于他们所厌恶的就偏恶。只有克己之私、克己之偏,喜欢而能知其恶,厌恶而能知其美,才会知道子女的不足,知道庄稼的丰硕。

耳听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

《孔子家语·在厄》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当年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孔子的弟子子贡好不容易得到一石米。孔子的一位得意弟子颜回负责煮饭,发现有埃墨(烟熏的黑灰)掉进锅里了。子贡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于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坚信颜回不会这样做,并用巧妙的方法解除了别人的疑问。

原文是:

“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

孔子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把做好的饭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老实回答说:“刚才有灰尘掉到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很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祀祖先了。”

子贡亲眼看到的“偷吃”原来是这样。可见眼见都不一定为实,那对待别人提的建议是不是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呢?以免出现判断错误。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资治通鉴》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那人类为什么更易相信错误信息呢?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拉普解释说,人们会将不准确的信息快速“下载”到记忆中,因为这比批判性评估和分析他们听到的信息更容易。随后,大脑会首先提取不正确的信息,这是因为检索最新获得的内容花的力气较少。特别是当准确和不准确的信息掺杂在一起时,依赖错误信息就更加难以避免。

这就无形中给人类的正确判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尤其需要我们的智慧和眼光。对不同观点、不同意见,学会倾听,择善而听,拒绝盲从,不做后悔的鹦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6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