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生活环境 >> 连花清瘟与布洛芬需求大涨,不能简单归为资
放开之后,民众基于感染风险的担忧,各地的药店的连花清瘟、布洛芬等感感冒、发烧药销量暴增,出现一盒难求的情况,不少地方布洛芬等常规药物已经断货,甚至不少出现了美团跑腿加价帮买抗原试剂、退烧药的情况。大量网友已经在异地抢购县城药。美团搜索布洛芬,目前依然没有该药品的显示。
基于连花清瘟与布洛芬需求大涨、药品涨价的现象,有些声音就出来了:核酸检测退场,历史惊人的相似,新一轮资本割韭菜开始了。
但这种说法有刻意制造情绪、制造对立之嫌,在当下并不合适。
放开是国家政策,放开之后,取消常规核酸检测,不看核酸检测码、行程码之后,人们感染风险大增,常规的感冒发烧药已经是刚需。人们只要不高价倒卖,合理囤药自己备用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合乎行为逻辑的行为。
但是这也因此导致了市场供需出现了问题,一个简单的经济常识是,市场供过于求,产品就会降价,市场供不应求,产品就会涨价,而一旦刚需产品的稀缺性产生,稀缺性会导致市场动态调价,基于高额利润的诉求,囤积居奇、低买高卖的市场乱象也会因此产生。
但是有些人将其归为资本割韭菜,并简单的将它与核酸检测等同起来,这种想法是危险的。
面向消费者囤积居奇、高价买卖的是药店,不是药企
放开后,第一波疫情高峰感染即将到来,专家称在接下来一两个月内会达到高峰,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包括布洛芬、连花清瘟、抗原检测试剂都是百姓刚需,供不应求。
因此,不少说法开始指向药企赚得盆满钵满,指出抗原检测试剂盒每个月规模有望达到亿元,再加上老百姓的囤积,月销售额可能达到亿元,一年超过亿元。
有数据显示,药品流通巨头九州通今年连花清瘟单月销售额达到7亿多元,前11个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以上。生产连花清瘟的以岭药业,相比9月底,股价已经涨了一倍,市值一度突破亿元。按照现在的抢购趋势,股价还可能继续上涨。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当前面向消费者囤积居奇、高价买卖的是药店,不是药企,如前所述,市场稀缺性会导致市场动态调价,囤积居奇的现象就会因此而产生。
而药店与药厂本身也是买卖关系。制造企业把药品卖给零售药店,零售药店再把药品转手卖给消费者,赚取差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药店囤货居奇的现象,或以高价或者搭配其他产品销售的方式来牟取利润,比如在成都市等多个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群众投诉,在购买连花清瘟时被要求捆绑购买其它药品。
在广州,12月14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在开展药品和防疫用品价格检查专项行动,打击哄抬药品及防疫用品价格、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目前已经有4家药品经营者被立案查处。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北京,一药店哄抬连花清瘟价格,进价20元卖元,被罚30万元。
资本割韭菜,放在当前的药企身上并不合适
割韭菜的说法原指韭菜达到了生长盛期,可以进行收割。一般是用来比喻机构、基金、大户抛售股票导致股票市场(或个股)大跌,为其迎来新的建仓机会,再重新在低位建仓,如此循环波段操作,获取利润。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比喻为一些资本与厂商利用某种利益诱导你入场,让你把钱掏出来押注,然后高位收割,这类人通常会被人忽悠购买一些理财产品,并最终以赔钱为结局。
这种忽悠韭菜的行为即称为“割韭菜”。简单来说,割韭菜的意思是设局以利益诱导赚那些想赚钱人的钱,但是放在当下缺医少药的市场环境中并不合适。
过去部分核酸检测机构为了赚钱,为了上市梦,夸大疫情,甚至制造假阳性。可以认定是一种割韭菜的行为。
对于大众来说,核酸并不是刚需,老百姓是被动参与,核酸检测背后的资本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在如今放开的大势下,第一波感染高峰将至,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连花清瘟等感冒退烧药已经成为刚需,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
在刚需面前,当前的核心矛盾是解决市场供需矛盾。一旦市场供需达成平衡,市民自然会停止抢购与囤药。就如年疫情初期的口罩,一旦口罩的市场供应被满足,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口罩的价格自然会迅速回落。
如今,相关制药厂都在加班加点,提升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而根据晚点的报道,新华制药已经在三班倒满负荷生产布洛芬,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贵州百灵也在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生产。该公司苗药“咳速停糖浆”产能翻番,达到35万瓶/天。
此外,据长江日报报道,湖北宜昌人福药业努力缓解市民买药难的问题,全力保障防疫药品的生产,将现有的产品批量扩至到2倍以上,布洛芬片每分钟可生产片。此外,是12月17日起,仅华润湖北医药有限公司每天就有万片布洛芬投放武汉医疗机构与零售药店。
本质上,当前缺医少药的困局,也源于因为放开太突然,医院都没有准备。根据中国布洛芬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展望报告中可以看出,布洛芬的产业总体产能规模在疫情下的三年保持一个相对缓慢增长的状态,并未有大规模扩产的迹象。
日前有药品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公司给媒体透露的说法是,生产企业产能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各环节预案不足,工人陆续新冠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厂。
而且制药厂的上游,是原料药企业,目前原料药也不太充足。毕竟,制药厂最近需求量几乎相当于过去一年,从制药厂到原料药厂商。
当前生产感冒发烧药的厂商确实是赚钱了,但这是民众与社会的刚需,现在很多人买不到药,确实需要药厂加大产能与生产进度,满足市场供求,即便制药厂赚钱了,那缓解的也是民众的刚需购药需求,其他人又有什么眼红的?况且制药厂也有风险,因为当下需要扩产,但扩产之后,一旦市场需求满足,产能过剩,药物囤积也是个麻烦。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众囤药是因为对当下第一波医疗挤兑导致的安全感缺失,不能被视为“智商税”,而药厂加大药品的生产与供应,更不应视为“割韭菜”。
以资本割韭菜的舆论说法施压药厂,简单二元对立的说法,制造民众与药厂的对立,将医药品牌与核酸检测简单等同起来,将制药厂污名化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生产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美林等药品的制药厂在背负“资本割韭菜”这种舆论的压力下,暂缓生产,或者整个进度慢下来,市场上的药品长期供应不足,恰恰给了大量销售厂商囤货居奇的动机。
这样一来,要么市场上的普通感冒退热药品被卖出天价,要么大量老百姓买不到药,一旦家里老人小孩发热,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医院,导致医疗挤兑的现象将更加严重。
在目前,还处于放开后的感染初级阶段,第一波医疗挤兑冲击已经到来,根据日前第一财经的报道,广州发热门诊压力陡增,病人增加数倍,医院已经在紧急扩容。
目前包括广州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医院,不打,这种呼吁背后,医院正在承压,尽量避免医疗挤兑扩大化,避免对重症患者的医疗资源造成冲击。
这意味着在当前的情况下,民众一旦感染,居家隔离,发烧自己吃药自愈已经是绝大多数人的治疗手段。一旦如果一旦发烧到了39度、40度,高烧不退硬扛着对于多数青壮年而言都不现实,更不用说儿童与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