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繁衍 >> 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之外,蕴藏无限的含意这样
在有限的文字之外,想蕴藏无限的含意,则尽量避免诗意囿入肯定确然的解释,也是方法之一。诗人在用字或造意方面,注意语言文字的多义性,让诗保有多方面可通的解释,留给读者以无数理解的头绪,让读者依凭自身的经验智慧,见仁见智,各有会心,因而达到妙处在笔墨之外的目的。
苏东坡说得好:“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人玉屑》卷五引,诗题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就是说一首诗做成了,假若只有一个必然的理解头绪,就不能算是诗人做的诗!所以一首好诗,在字面上是一种意义,在字面外还须有多种可容衍伸的意义。
譬如杜甫《秋兴》诗第三首的结尾: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这个“自”字用得很灵妙,含有多义性,难以作肯定的诠释。仇兆鳌作注说:“自轻肥,见非已所关心。”顾宸说:“同学少年,不过志在轻肥,见无关轻重也。”但胡震亨却说:“着一自字,以为怨之,可也。以为羡之,亦可也,何等不露,若使他人为之,则露矣、直矣!”
可见用这个“自”字,可以作“怨恨”解,可以作“羡慕”解,可以说自己关心的事是“匡衡抗疏、刘向传经”,而不是裘马的轻肥,可以说同学少年都志在裘马而已,不值一顾。这里用“自”字比用一个落实的字远具弹性,可供读者在文字之外去揣测。
又如杜的《赠花卿》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诗从字面上看,是在形容歌舞之妙,作为赠给一位歌妓的捧场诗罢了。将歌妓称卿是当时常有的。但明清以来的学者,大都认为这诗是讽刺花惊定,花惊定杀了背叛的刺史段子璋后,骄横地竟用天子的礼乐,杜甫作诗来讽刺,讽意全在言外。焦竑甚至认为本诗含意不露,是杜甫绝句之冠。
由是知道本诗之被推崇,是在字面外别有可通的解释,不使诗意随着语词俱尽。不过杜甫的诗,写实逼真的居多,后人尊之为诗史,所以杜诗中“妙处不必可解”的并不多,郑善夫批评杜诗说:“诗之妙处,正在不必写到真,说到尽,而其欲写欲说者,自宛然可想,斯得风人之义。杜诗每有失之太真太尽者。”
郑氏指出了杜诗的缺点,我们从这“太真太尽”的反面,可以认识好诗须具有多义性的“神机凑泊”,“坐实”的诗缺少繁衍想象的余地,难以产生诗人们预期的“事外曲致”。
至于李商隐的诗,则常能保有“博通之趣”,往往不容后人“定归一解”,尤其是那些无题诗、失题诗,以及取句首两字为题的诗,往往没有“定诂”,作者有意隐藏题目,不让题意明白暴露去弄狭理解的范畴,有意使想象的空间扩至无限,让人自由揣测。
如果真有定解定诂,何不用一个长长的详明题目,然后扼题扣题,做成一首切题的诗?就像他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表面看来与王昌龄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相同的寓意,但诗题偏不叫《闺怨》而叫《为有》,取句首两字就容易作其他的联想,屈复就说《为有》诗是在自怨:“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者何异?其怨宜也。”
原来诗里隐藏著作者自己!云屏、凤城是在描写京城办公室中的豪华陈设,却无助于朝九晚五的枯燥上班生涯呢,屈复的解法未必是“定诂”,但至少本诗是允许有“博通之趣”的。
再看李商隐的《锦瑟》诗,即是取句首两字为题的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玉溪生集》三卷本将这首诗置于第一首,《柳南随笔》引何义门的话,以为李义山自题本诗为开卷第一篇,这说法不甚可靠,不足证明义山自己对这首诗最为满意,但已足以证明后人对这首诗的推崇。然而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
与其将它解析得“大体无误”,考据得“字字有据”,然后说出它的好处所在,还不如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它能具有“博通”的趣味吧!梁任公曾坦白地承认:《锦瑟》诗如果拆开来叫他一句一句解释,他连文义也解不来,但他仍觉得美,他只能说:“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梁氏这样的欣赏法,也许会被许多诗歌笺注家讪笑,但他认为本诗的美是多方面而神秘性的,也许正道着了本诗的特点。
自宋代以来,对本诗的解释纷纷聚讼,大有“愈凿愈谬”的趋势。据民初时刘盼遂氏归纳诸家的解释,大致可分成七类:或以为锦瑟是令狐楚家的青衣或妾,或以为中间四句分别写适怨清和四种曲名,或以为是自伤迟暮的意思,或以为是悼念一位善弹锦瑟的人,或以为是追忆旧欢而作,或以为是悼念亡妻而作,或直谓锦瑟诗是不可解析的(参见《李义山锦瑟诗定诂》)。
除这七类解释外,还有解为忧国诗的、解为自比文才的、解为思念侍儿锦瑟的(参见屈复《玉溪生诗意》)。这么数来,《锦瑟》诗至少已有十种以上的解释方法。王世贞以为作适怨清和解则“甚通”,冯浩认为应以作悼亡诗解乃属“定论”,甚通也罢,定论也罢,如将《锦瑟》诗“定归一解”则还有什么意味?
就像把一个万花筒拆开了,失去那多方面投射的幻象,只剩下些花花绿绿可以确实辨别的碎片,岂不大失作者的原意?因为作者故意用句首两字作为题目,不特定一个描写的对象作为题目,就是存心让本诗保有容许自由揣测的天地呀!
下面再举三首李贺的《马》诗来比较: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之五)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马》诗之十)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马》诗之二十三)
第一首马诗,完全是平铺直赋,代马作语,期望有一天能立功塞上,这首诗不可能有第二种解析法,即使引申作“壮士未遇、雄心跃跃”,恐怕也不是作者的原意。
第二首马诗,从项羽所骑的神雅设想,代马悲泣,怀才既已不易,遇主尤为困难,士虽乐为知己者用,但英雄失主,托足无门。这种彷徨失措的悲酸心情,正可借骏马表达出来,所以这首诗比前一首多了一些可通的解释,读来较前首蕴藉有味。
第三首马诗,从汉武求仙写起,烧金而得紫烟,是说求仙已有了效验,但厩中所养的都是一批“肉马”,它们能懂得上天吗?方世举将本诗照字面解释,可以讲得通;王琦以为是讽刺宪宗好神仙信方士,也可以讲得通;曾益以为是讽刺臣子皆非“王佐之才”,所以不能致治,当然也可以讲得通。
其实本诗可以比拟圣君与庸臣的悲剧,可以比拟超人与凡夫的悲剧,又何尝不能象征个人灵与肉相冲突?又何尝不能象征飞跃的理想与笨重的现实相冲突?这诗可以理解的头绪虽多,却并不晦涩,方拱干说李贺诗的特色是:“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赴”,一首诗能造成“百灵奔赴”的效果,才真是诗的胜境。
#诗词#诗词:简约而不简单的一组七绝|百感前春花在句,此秋何字可花枝不说不知道,汉语言的声音与字义相结合,在诗词有很特殊的作用诗词不要油滑与趣味低级,寓庄于谐才是王道,幽默中有严肃填词《薄倖.来生缘》长调以寄命运之奇妙,情深或不寿,百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