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形状 >> 街道封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浩融入真情
“春节假期期间,不少平日在外地的年轻人也都回了家,我得去看望一下他们,听一听大家的诉求和对村发展的看法、建议。”正值大年初五,千家万户都沉浸在假期的休闲欢乐中,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而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四中队副队长黄浩已经从老家泰州赶到了张家港市后塍街道封庄村。奔走在田间地头,望着眼前的一块块农田,一座座厂房,一幢幢楼房,脑海中萦绕着“稻花非遗”、“众创空间”……来到封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黄浩把全部身心都扎在了村里。
张家港市后塍街道封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浩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颜值,还要有“气质”!如何同步提升封庄村的“颜值”、“文化”、“经济”?黄浩始终把这件事挂在心头。利用金丰众创空间,提高村级收入,帮助村民提高就业率;联合“兄弟”单位,共同投资项目,抱团发展,互惠共赢;依托“稻花非遗”特色乡村项目,挖掘非遗社会、文化,经济价值,打造一条党建特色乡村旅游线路……走马上任不到一年,这位驻村第一书记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新动能、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新格局。2月5日,扬子晚报“新春走基层|跟着驻村第一书记看变化”融媒体报道组来到了张家港后塍街道封庄村,探访这里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源,追寻这里振兴蓬勃的路径。
薛马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添翼黄玉琴见习记者梅方滢
拆迁安置、纠纷调解、入户调研......走遍了封庄村的角角落落
“喂,蒋老板!我是黄浩,一会儿我过来给你拜个年呀!我们的‘稻香非遗’项目也将启动啦,就在你们有暖制被所附近,也想来听听你的诉求和建议。”办公室里回响着黄浩打电话的声音。
2月5日中午1点,农历的大年初五,在封庄村党总支书记张丽芳的办公室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到了正在准备入户走访的黄浩和张丽芳。“我到村里快一年了,我把自己定位为村民中的普通一员,要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工作,在沟通中获取理解与支持,这样才能做好村民们的‘百灵鸟’。”黄浩说。
黄浩告诉记者,在来到封庄村之前,这个村已经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老家在泰州,每次回老家都要经过封庄村,这个村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我很喜欢这里的环境。所以当我得知要去村里当驻村第一书记时,我第一时间便选择了封庄村。”年4月7日,原本在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黄浩被派驻到后塍街道封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曾经有过两年的省招大学生村官经历的他,重新整理自己背上的行囊,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采访中,黄浩向记者坦承,因为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面对陌生工作环境,刚加入这个新集体的他一时也找不到突破口。黄浩第二次去村里的时候,村里正在开工作布置会,当时的工作重点就是河道整治,黄浩便决定就以此为突破口,跟随其中一个工作队,走遍了封庄村的角角落落,对村庄的总体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河道整治、拆迁安置、纠纷调解、疫苗接种宣传、房证一体办理、入户调研......黄浩一个都没有落下。融入真情做成一件事,俯下身子结成一片果,这便是黄浩来到村里后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黄浩在拆迁一线
抢抓发展机遇,“特色+品牌”让农业更出彩
“一会儿我要去村里的一位老党员家,他的书法在我们村很出名,想请他参加我们村即将举办的写书法活动。然后我要去有暖制被所,和老板沟通一下我们的‘稻香非遗’项目。”黄浩边说边穿着外套向门外走。
记者和黄浩一同走在田间的道路上,黄浩谈起驻村最初几个月的经历:“‘三优三保’工作开展后,封庄村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土地资源紧缺、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但同时也多出了大量农田,农旅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来到封庄村后,黄浩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开展调研,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在了解情况后,黄浩与张家港农业农村局属各科室、站所进行了多次对接,上门请教,结合封庄村实际情况,提出了充分发掘辖区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共享农庄、金丰龙虾节等品牌;引进先进农业技术,鼓励村民发展蔬菜产业、生态种养产业等思路。一些新兴品牌项目也在封庄村的国家级众创空间-金丰众创空间开始进行产业孵化。
封庄村原来就有一个老雷沟大米,但其包装袋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黄浩与农产品质量监管科多次对接,按规定重新设计了包装袋,目前已作为绿色食品品牌投产运营。
他还进一步结合辖区非遗产品雷沟大布、后塍竹编,设计、制作有特色的大米包装袋,试图立足地域优势,做大做强品牌。
同时,黄浩建议给该品牌大米办理有机食品认证,鉴于如果要认证有机食品,大米的培育对于农药的使用等方面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他与村里协调拿出了2亩“三优三保”后闲置的远离其他田亩的田地进行试验,等成功后再进行推广,推动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多走多访,听老党员对家乡发展的“喜忧盼”
说话间,黄浩将车开到了一户村民家门口的空地上并下了车。“曹叔叔在家吗?我来给你拜年啦!”黄浩敲了几下门,一阵脚步声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打开了房门,“随便坐,我在写书法呢,洗个手就来。”
“曹叔叔,我代表村里来给您拜个年!您的身体还好吗?”“孩子们过年回家了吗?”“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在老人家里,黄浩亲切地与老人聊家常,详细了解了老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状况。
黄浩来到书桌前,看着墙上的书法:“我们准备在村里的海棠小栈办一场写书法活动,到时候想邀请您来指导咱们村的青少年们,您看可以吗?”老人笑脸盈盈地说:“当然好呀!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到时候我带上我老伴儿一起去……”
黄浩登门拜访老党员
与老人握手道别,黄浩走出了房门。黄浩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名叫曹瑞华,是村里的老党员,是封庄村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平日里,黄浩也总会登门拜访老党员们,听听他们对家乡发展的“喜忧盼”。
“说实话,刚来村里的时候,我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就是靠我这张嘴皮子,多跟我们农业农村局的领导请示汇报,也和村民们多沟通。不知不觉,我经常在领导耳边念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们也会喊我一声‘黄书记’。说不累都是假的,但自己眼看着村的变化,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从心底里感到高兴。”这笑容,也洋溢在黄浩的脸上。
化身“坐班掌柜”,手拉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在前往有暖制被所的上,记者的目光被一所”城堡“吸引了,黄浩告诉记者:“那座小城堡是我们村辖区内的张家港市外国语附属乐融幼儿园,是我们村投资建设的,很多张家港市区、江阴的孩子在此就读,每天接送小孩的时间段,就有一些村民挑着自家种植的蔬菜在此售卖,供不应求咧。”
记者看到,在张家港市外国语附属乐融幼儿园门口,有个小屋子,上面写着“海棠小栈奋斗栈”。黄浩介绍,这个小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百姓沟通,手拉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而建立的。在封庄村有五个分布村庄各处的海棠小栈,每周一的时候,村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委员们化身“坐班掌柜”,和村民一道围坐在八仙桌旁“喝茶话家常,沟通聊心事”。黄浩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两周到海棠小栈驻点一次,与群众谈心沟通,拉近距离。
黄浩告诉记者:“大概在半个月前,一位老伯伯来到了我所在的和谐栈,说他们家的排水管堵塞,请求村里的帮助。”当天下午,黄浩带着施工人员来到了这位老伯伯的家中,发现排水管年久失修,一方面是堵塞,一方面是当年安置的管涵直径较小,不能适应现有排水量,施工队员帮老伯伯更换了管涵,疏通了管道。在细微之处,黄浩做着他力所能及的服务。
观光休闲+农事科普+非遗推介......党建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即将上线
下午3点,记者与黄浩一同来到了有暖制被所。在记忆中,棉被加工作坊永远都是棉絮飘飞,而在有暖制被所里,干净整洁到仿佛进入了酒店的标准客房,不一样的是床上还是半成品的棉被露着洁白的棉花。黄浩表示,这里是手工弹棉花张家港市级非遗传习所,这儿的老板蒋晓栋是家族里第六代手工棉被的传承人,这门非遗手艺,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传承有余年。
蒋晓栋说:“非遗手艺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我是把它当做一项朝阳产业和终身事业来做的,希望未来能温暖更多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来了解我们这门手艺,特别是小朋友们!”
针对蒋晓栋提出的愿景,黄浩表示,他任职于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大队,业务涉及农业、农机、动监、渔政等农业农村基层事务,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老法师”。今年,在这批“老法师”指导与支持下,封庄村将依托‘稻花非遗’特色乡村项目,融入党建文化元素,集中力量打造一条集观光、休闲、农事科普、非遗推介等为一体的党建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并连点成线形成贯通学习链、以线带面形成广泛产业集群。
“我相信,到时候将会有更多的小朋友到来咱们的有暖制被所,希望蒋老板这边多多支持我们村里的工作。”封庄村村委副主任赵李雯说。
在有暖制被所门口,黄浩指着面前的稻田说:“这一片我要种早稻,那一片我要种晚稻,远处那一块我要建一个亭子,带着孩子们在这里开展农旅文化实践活动,隔壁就是我们的非遗传习所,可以学习、体验后塍竹编、雷沟大布等非遗技艺!”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黄浩表示,未来,他将依托封庄村所属的国家级众创空间-金丰众创空间打造的互联网电商、特色融合型农业产业、教育服务业、生态环保、文化产业等五个产业联盟,通过“创业故事汇”、“创业沙龙”、“创业路演”等形式与创业者进行交流,推介农旅产业,同时邀请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局农旅项目专家进行专业的指导,对项目团队进行“一对一”交流帮辅,解答创业疑惑。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