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形状 >> 美的狂泻3000亿看到寒冬,进入寒冬
摘要:
1.
疫情以来,原材料价格走高,叠加房地产市场预冷,人们的消费信心下挫、消费热情降温,使美的现下与将来都备受压力。
2.
曾经屡试不爽的回购策略已经不再奏效,无论是投资基金还是中小投资者,都在加速与美的的切割,核心原因是,美的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小。
3.
与格力的问题类似,美的在空调和家电之外进行诸多布局,但尚未形成第二营收支柱;备受重视的B端业务同样起色不大,这些都为美的集团过冬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作者丨张勉
编辑丨陆达
4月29日,美的集团发布了年财报以及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美的集团年营收为亿元,同比增长20.06%;实现净利为.74亿元,同比增长4.96%;扣非后净利为.29亿元,同比增长5.34%。
财报数据上看,美的集团比海尔智家营收多出了近亿元,净利润是海尔智家的两倍多;营收超格力电器亿元左右。
其中,年一季度,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9.55%;净利润71.78亿元,同比增长10.97%。
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份堪称亮眼的财报,但遗憾的是,美的集团的股价却并未就此抬升——5月5日,美的集团开盘价较年年报公告发布日仅仅微涨1元,随后又跌落原点。
截至发稿,美的集团股价报收57.01元,总市值亿元,与去年最高位超亿元的总市值相比,蒸发了多亿元,相当于缩掉了1.4个海尔智家,1.7个格力电器。
财报未能刺激股价,主要原因是近期美的集团掌门人方洪波与美的高管同中金公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几十家券商交流的内容,被泄露到社交媒体上所致——相关内容指出,美的集团高管对未来三年形势的判断并不乐观,认为将是前所未有的寒冬,形势比之前还要艰难。
此外,美的方面还指出“年的核心原则是‘收入合理,恢复盈利’,目前盈利水平实际上距离恢复到历史上最好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
一波舆论下来,投资者原本还保有的信心,直接被整没了。
美的在恐慌什么?
“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方洪波在近期美的集团的一场电话会上如此说道。同时,方洪波表示,年美的集团的目标是收入合理、恢复盈利,重点在于改善盈利能力。具体目标是恢复到年盈利水平。
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做了相应的经营调整,尤其今年以来多种环境因素叠加,整体经济环境更为严峻。美的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也在进行部分非核心战略业务的收缩。但在电话会上公开进行这样的发言,还是不由得投资者一惊。
事实上,美的的“忧患意识”一直很强。比如方洪波曾不止一次的担忧“美的会不会错失下一个时代?”
他的判断是,未来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优势也会越来越短暂,这就意味着美的“无东西可守”。所以,这两年美的在投资的路上开始变得激进,投资的步伐也在加快。
首先要指出的是,美的的敏感性没有任何问题。
一方面,白色家电作为地产产业链上的一环,当地产板块受到影响,白色家电的销量以及预期也会受到波及。
目前,地产行业可以说是哀鸿遍野,碧龙融恒四大家头部民营房企,已经躺平了两家(融创、恒大),再叠加疫情的袭扰与对未来的低预期,民众普遍选择缓购甚至不购。就目前来看,各地市已经放开的各项利好政策,基本没有起到令房地产行业回暖的作用。
这也使这一环节的上下游企业都进入了多事之秋,美的无法置身事外。
另一方面,美的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并不乐观。过去两年以来,随着全球大放水,家电行业涉及到的铜、塑料、铝材、铁等大量原材料价格均呈现大幅上涨,尽管去年四季度出现了一定的回调,但今年以来,以原油为首的大宗商品又开始疯涨,镍、铝等价格更是创下多年以来的新高,再叠加缺芯危机、供电紧张以及运输成本增加等客观因素,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逐级传导至整个供应链条,作为头部玩家的美的同样备受其扰。
在年财报中,美的集团提到盈利端“面对上游原材料成本大幅波动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数据指出,在美的集团的营业成本中,原材料占比达84.47%,总额高达亿元,同比增长21.20%,其次是人工工资、折旧和能源等,占比分别为5.88%、1.55%、1.37%、增长10.1%、6.4%、10.9%。
原材料占比的增速已经超过营收增速,这直接导致美的陷入增收难增利的陷进,也足以透视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整个家电行业的影响,
最主要的是,该问题在俄乌战争僵持、全球经济衰退等大环境因素下,短期内压根看不到可能减缓或者说消除的迹象。
对此,美的集团保持悲观的预期,其实非常中肯。而纵观市场,大部分消费股都在走弱,作为外资重仓的白马股美的,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某种程度上,冬天真的来了。
回购策略不再百试百灵
当然,透过美的的财报,也能看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从财报数据看,年,美的集团归母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4.96%,增速远不及年的12.44%,且净利润增速大幅落后营收增速。
此外,美的虽然在净利润方面领先格力55亿元,但在增速上与格力却是大致相当,且格力电器的净利率要高于美的——年,格力电器的销售净利率为12.15%,美的集团为8.50%,格力电器优势明显。
客观地看,虽然美的近年来在多元化路线上表现亮眼——其年报披露,在25个主要的家电品类当中,美的的家用空调、干衣机、电饭煲、电风扇、电压力锅、电磁炉、电暖器等7个品类在国内线上及线下市场的份额均位列行业第一,但不同于格力通过押注空调业务,在高端空调领域创造了良好的口碑,美的集团在高端化方面的表现,也始终逊色于格力一截
另外,格力的成本管理能力要高于美的——年,美的营业成本中有三项指标增速超过两位数,而格力只有一项。
这部分因素,同样也在引导着投资者对美的当下经营水平和未来营收能力的判断。
面对客观现状,美的集团不是没有想过办法,其连续5年、斥资二百多亿进行股票回购,但依然没能扭转股价的颓势。
其中,美的在年连续推出了2次回购股份预案。今年3月,美的又启动了新一轮回购——根据其5月6日发布的公告信息,截至4月底,美的集团通过回购专用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了.2万股,占其总股本的0.%。其中,3月美的回购了.4万股,4月回购了94.7万股。
回购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法,核心目的有几个方面,如调整股本结构,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公司股价等。在此之前,美的曾向媒体披露,最近几年的回购大多用于股权激励——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增发股份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每股收益的摊薄,同时也向外界表明对公司长期价值的看好,增强投资人的信心。
但目前来看,回购策略已经不再奏效,美的股价并没有因此获得拉升,无论是投资基金还是中小投资者,都在加速与美的的切割——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年3月31日,只有只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持有美的集团,较上季度减少97只;持股市值.06亿元,比上季度末减少38.50亿元,环比减少15.31%。
而据美的集团公告显示,美的集团普通股股东总数年上半年是52.05万,而截至今年一季度,美的普通股股东总数为43.82万——9个月的时间,美的集团流失了8.23万中小投资者。
美的能否度过寒冬?
客观地看,美的仍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与此同时,它的增量也已经接近了天花板。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与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年国内家电行业市场零售规模仅同比增加3.4%,低于全国GDP增速,另有数据显示,同期生活家电整体市场规模同比下降8.6%。
因此,随着行业的发展,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使用周期越来越长,用户不会轻易更换,存量市场替换率有限,而增量又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暂时也上不去。
另一方面,随着一系列的智能家居的出现,消费者会更加倾向于购买智能化家居,由此给了不少新兴品牌以机会和舞台,包括资本也会更加青睐这类“创新者”,比如主营扫地机器人的科沃斯,从去年1月份起股价就不断走高,背后正是受到这一概念和趋势的助推。
但在这一赛道,美的深受传统家电品牌的印象所累,其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
C端业务到顶,走向B端是很自然的思路。美的近年来坚定启动B端业务转型、强调C端与B端业务并重,还为此展开了多轮并购——年3月,美的以7.43亿元收购合康新能18.73%股份;同年11月,美的收购佛山菱王电梯公司,12月收购泰国日立压缩机;年,美的又完成了对万东医疗的控股。
方洪波表示,美的B端业务围绕四大核心业务:自动化机器人,楼宇科技,新能源车零部件,储能管理。剔除内部交易,美的2B业务在年总收入为亿元。美的B端业务多元化,但目前效果显然还难以达到预期,美的仍未能从B端找到新增长曲线。
除了国内B端业务,还有一条路就是海外。美的高管在近期电话会上表示,国内C端业务已遇到了天花板,无论怎么发展,规模体量也很难实现很大的增长,所以在国内要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走出去、去海外。
一直以来,美的集团对自己的定位是“全球化科技集团”。近年美的还进行了令行业更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