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百年国史激荡白鹿原歌唱陕西农民史诗

发布时间:2022/12/28 13:48:23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148572.html

文/碧玉箫

(文中图片和引文均来自于网络同名电视剧,侵删,文本论述则来自原文小说,小说与影视剧颇有差异)

我最喜欢的大气磅礴的史诗式或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有《红楼梦》有《水浒传》有《三国》,有《金瓶梅》,然而让我觉得离生活最近确只有《白鹿原》,不同于《平凡的世界》,它平实,妖艳、魔幻、耐看!

在这部小说中,陕西(陕西是个出大作家的地方,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等赫赫有名)乡土作家陈忠实将乡村普通人的命运置于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个人生活轨迹的变化展现半个世纪以来时代和社会的风雨变迁,通过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或圣人的人生哲学表达作者的思考: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往

红楼梦以封建社会豪门贵族的家庭兴衰为线索展现社会人情百态,这种“高大上”与我这样的乡里娃粗俗鄙陋、浑厚质朴有距离。水浒英雄既有林冲那样的京城武官,也有宋江那样的县城小吏,更有李忠那样的漂泊流落的江湖艺人,时迁那样的小偷,千人千面,精彩绝伦······可是水浒展现的是一个乱世,“路了不平一声吼”式的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在当今社会行不通。《金瓶梅》是城市市井俗人妻妾成群的生活,和如今一夫一妻的婚姻背景下的夫妇生活大有不同。

然而,《白鹿原》里白鹿镇白鹿村的那些人感觉就像是活生生的在我们身边,文中随处可见的陕西方言(具体来说是关中方言)俚语和骂人脏话,以及小麦泥草的气息混合纺车牛车马号的嘈杂,村口村巷的妇人的长舌闲话,强烈的家族宗法观念,告诉我们这确实是一个地道的陕西农村,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

(这里我建议开发一个陕西方言版的电视剧《白鹿原》,虽然我是湖北人)

白鹿原地处关中平原,本来就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前炎帝黄帝两个部落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成为中华民族的经济重心(直到唐朝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才转向南方)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就是在这里,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抗税交农、反正与白狼、国民大革命、农协运动、孝子为匪、亲翁杀媳、恋人反目、兄弟成仇、日本侵华、国共内战、饥荒瘟疫、红卫兵掘坟........白鹿原白鹿村白鹿两家三代人跨越五十年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展现出来,古老的白鹿原在世界潮流中震颤......

开篇作者通过白鹿的古老传说,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用从容和温厚表现出民族的伤痛。

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悠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更令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潇洒地捉着擀杖在案板上擀面片,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着筛子拣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粒,秃子老二的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鲜若桃花……

一只雪白的神鹿,柔弱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太平盛世。

白鹿!一只雪白的小鹿在原坡支离破碎的沟壑峁梁上跃闪了一下……

那是一只连鹿角都是白色的鹿,白的像雪,蹦着跳着,又像是飞着飘着,黄色的麦苗眨眼变成绿油油的壮苗了,浑水变成清水了,跛子不跛了,瞎子眼亮了,秃子长出黑溜溜的头发了,丑女子变得桃花骨朵一样水灵好看了……

(白鹿原原文)

然后徐徐展开故事情节,叙述白鹿原以及白鹿两家的历史来源。

白家勤劳节俭、耕读传家、祖先靠一个一个攒铜板科举考试最后发家致富在白鹿村置房置地成为小财东,又因为人仁义,处世中庸,子孙世代都任族长。虽然也出现过败家子,但最后又有出息的子孙重振家业。

鹿家靠祖先鹿马勺进城当勺勺客(厨师)发家致富,其艰苦拜师学艺、忍辱负重(被炉头走后门)、睚眦必报的发家史非常心酸,即使当了厨师有钱了并为当地的农民开创了一条进城当勺勺客(农民进城学厨谋生)的道路,但鹿氏族人心底还是瞧不起这种伺候人的职业,所以鹿家教育子孙要读书做大官做人上人。

白嘉轩(族长)、鹿子霖(乡约)作为两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其性格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截然相异。二人及其子孙在家族的影响下也有着不同的结局。

白鹿原中的几个重要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这里,我们按出生年代先后赏析一下《白鹿原》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主要是生长于白鹿村或者与白鹿村发生关联的几个人物)

关中名儒白鹿精魂朱先生

北宋张载创办“关中学派”以来,历代大儒的出现使得本地的传统文化愈加厚重、丰富。几百年来,这一地域文化对当地人的性格、心理、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浸染作用。

朱先生,是清末考取了举人却没有入仕做官的旧式读书人。白嘉轩(白鹿原男主)的大姐夫,妻子白碧玉温柔敦厚刚柔相济,岳母白赵氏讥笑他“书呆子”(原因不明),一生不穿洋袜,闻不惯汽油味(其实是不想佐达官显贵的小汽车显摆),外出游历五年后回白鹿原几十里外的僻静地开白鹿书院,编著县志,死前因向县长讨要经费不得不砍去自家书院的百年古树自费出版县志,死后预料到会被红卫兵挖坟毁尸遗嘱家人安葬从简。

白鹿原中借用白嘉轩之口用大量的文字阐述这位圣人朱先生:

他开始敬重姐夫是在他读了书也渐渐懂事以后,但也始终无法推翻根深蒂固的第一印象。他敬重姐夫不是把他看作神,也不再看作是一个“不咋样”的凡夫俗子,而是断定那是一位圣人,而他自己不过是个凡人。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于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得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这是圣人姐夫的名言之一,乡间无论贫富的庄稼人都把这句俚语口歌当经念。当某一个财东被土匪抢劫了财宝又砍掉了脑袋的消息传开,所有听到这消息的男人和女人就会慨叹着吟诵出圣人的这句话来。人们用自家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许多银钱催命的事例反覆论证圣人的圣言,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身体力行。凡人们兴味十足甚至幸灾乐祸一番之后,很快就置自己刚刚说过的血淋淋的事例于脑后,又拼命去劳作去挣钱去迎接催命的鬼去了,在可能多买一亩土地再添一座房屋的机运到来的时候绝不错失良机。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缘故。

而后,徐徐展开圣人事迹:

一、为避免西安城生灵涂炭,独自前往清兵大营劝退陕西巡抚方升聚集的清兵二十万。(当时辛亥革命以取得胜利,革命党人张总督占据西安,然清王朝残余势力聚集二十万清兵准备破坏革命政权)

二、禁烟颁布禁烟令,亲自除去烟苗(虽然后来被迫解除了禁烟令,禁烟失败)。号召妻弟白嘉轩带领族人铲除烟苗。(陕西关中本来是种植小麦的大省,然而贪婪的军阀和贫困的农民为了鸦片烟的巨大收益大面积的种植罂粟,以致荒年时农民没有粮食备荒大面积的饿死)

三、仁心赈灾作为政府发放救济粮的大使,他不贪不克扣,与饥民同食,事后又不居功自傲,仁心圣义,但碰到妻妹和妻妹夫来书院避难(日本飞机轰炸西安城)时,他却很鄙夷这种“时刻摆出城里人的优越感、想依靠女儿嫁人得到荣华富贵的中国人”,说“要是日本的飞机炸死的是这号中国人就好了”

四、抗日声明当他得知鹿兆海战死中条山时,他和书院的八个老先生随即发表抗日声明,“这把老骨头就算不能八个人打死一个倭寇,也可以给抗战士兵烧火做饭,绝不当累赘”。虽然后来没有去成中条山(蒋调回十七师打根据地的红军),但是可以看出老先生投笔从戎的爱国之心。

当他知道蒋一直是在打内战时,他悲泣:中国要完了......

朱先生自嘲;“我在乡亲面前放了空炮,以后怕是要遭乡党白眼啰”

当现代社会汹涌而来的时候,他所依靠的传统秩序瞬间崩塌,当他以“一腔热血”去报国的时候,反而只是被利用成为了宣传工具。

自此之后预测两党:天下定是朱毛的(朱毛红军)。

五、淡泊名利自费编著县志

因向县长讨要经费不得不砍去自家书院的百年古树出卖筹措经费自费出版县志。

六、政治主张:我不沾你们这个党那个党的。

当黑娃带来毛的著作(鹿兆鹏托黑娃带给朱先生的)请他阅读时并转述延安的情况时,他说,毛的著作我读过,文章写得好,人也有治国之才。但孙先生(孙中山)的文章也写得好,也有治国之才,可是中华民国怎样呢?关键还是要看得了天下后。

鹿兆鹏问他怎么看待“主义”,他说:“吾观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无差别,一个主张“天下为公”一个主张“天下为共”,合起来就是天下为公共”

七、婚姻态度子女教育:

朱先生和妻子朱白氏育有两子。两子皆回老家务农,不许从政从军甚至从商。

他和妻子朱白氏是旧式恩爱夫妻,女主内男主外,外出五年,朱先生作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妻子白碧玉的思恋。

朱先生死前对朱白氏不无亏欠的说到:我一生空受你的服侍,又没干成什么事,来生愿托生个女人,服侍你一生。

死前对朱白氏说:我想叫你一声妈啊

朱白氏不明其理,实际上表达了:

人一生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也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结。

八治学因为感到“于今人毫无用处”,所以呕心沥血,编著县志,死的时候瘦成一把骨头。在做人处事上,不迂腐教条,主张在事上磨炼。告诉黑娃,圣人的书凡人能做到一二就很了不起了,书读多了反而没用,逞口舌之利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拒写反共声明。

九、设计六棱塔镇压小娥鬼魂

旱灾后白鹿原发生了可怕的瘟疫,传说瘟疫是小娥的冤魂,村民要给小娥修庙塑身才能消除灾祸,白嘉轩找朱先生问策,朱先生建议白嘉轩在田小娥的骨灰上造塔以镇邪这段情节颇适合为否定朱先生的评论所引证,一来可证明朱先生也搞封建迷信,二来可证明朱先生主张男权中习传宗法。

我个人觉得朱先生是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不信神信鬼,也跟田小娥无冤无仇,但是当白鹿原遭到瘟疫的肆虐时,村民生灵遭到破坏时,他还是主张用习传宗法来稳定人心。

以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而言,中国(基层农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与其说是一个信奉儒家文化的社会,不如说是一个习传宗法家族社会(儒家文化与宗法文化有相同和相异之处),不信你去看农村有几个能懂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好多理工科的大学生都不懂),但是成年男的个个都懂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要么读书要么做官要么做生意发财)要“娶媳妇,最好是七仙女、三圣母那样的媳妇”,要“衣锦还乡”要“光宗耀祖”要“传宗接代”要“衣锦还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生孩,最好生男孩”......女孩子从小也被教育要长得漂亮,要会做家务、要嫁个婆家家境好的、要风光大嫁、要争气、要嫁人改变命运(其实就是拿子宫开价,合法霸占男方财产)。

习传宗法虽然需要批判性检省,但包括民众信仰生活在内的习俗传统如果没有直接危害则不应随意惊扰。随意惊扰的后果不啻于破坏民众的生活基础,进而可能使得上述检省由于失去基本依托而丧失实践效用。我觉得朱先生主张造塔镇邪就是在利用习传宗法的效用达到安定人心的目的。

十、世事洞达预料到死后会被红卫兵挖坟毁尸遗嘱家人安葬从简,并留下

天作孽,犹可违

人作孽,不可活

折腾到何日方休

的谶语,寓意人间无休无止的人性斗争。

这位“不识时务”的“腐儒”,他可能是白鹿原上唯一一位没有黑历史、道德人格没有污点的神人,曾写过一首七绝《登华山顶》:

踏破白云千万重

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

砥柱人间是此峰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先生为人大气、胸襟宽广、做人坦荡。

死后他的妻弟哭到:这世界上最好的先生没了

他的学生鹿兆谦送挽联:自信人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这是他一生品格的最好诠释。

他德性太高,以主动或被动的姿态融世,也有很多的失败,不过,那些没有实现的志向很多是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造成的(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我觉得他寿终正寝,也不算是悲剧,他始终是砥柱人间的白鹿精魂。

白嘉轩:

白嘉轩出生在清朝末年,是接受过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的传统而本分的农民。

他的一生以德报怨,对于破坏宗族家法的人又严惩不怠,极力维护他心中的乡土秩序和道德原则。

铁人白嘉轩

一、十六岁开始娶妻,克死过六个老婆

父亲死前留下遗言:就是卖房卖地也要娶妻,不能让白家香火断了。

母亲白赵氏说:女人就像那糊窗户的纸、烂了就糊一层新的。

所以,白嘉轩六丧六娶,直到娶了吴仙草,生了白孝文,白家才有了兴盛的迹象。然而,仙草也是一直生,直到生了第八胎白灵(前面的三男一女夭折了),腰干经绝才停止了生育。

二、巧取风水地

他无意中发现了同原上鹿上的大家族鹿子霖的一块并不是很好的坡上地了出现了神奇的迹象,在他看来(他也求证过朱先生,朱先生的看法也是如此)这是他整个家庭出现兴旺发达所延绵不绝的体现,所以他不惜利用自己在原上的天字号水田地与鹿子霖的人字号地对换。

三、引进罂粟种植为了给村人找到一条发财致富的路子,引进罂粟种种植,卖到鸦片烟管发财致富,朱先生后来说:辱没了“耕读传家”四个字。也许正是如此,遭到了报应,后来白孝文抽鸦片败了家。

四、修建宗祠,请他的姐夫朱先生为同族制订了《乡约》,兴义学。

《乡约》关于到乡民的教化、言行、思想,也更加显出了白鹿原上的德行与教化。白鹿村因此被称为“忠义白鹿村”。

请教书先生让本原上的农家子弟接受了可以以为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的启蒙教育。

对于在封建社会以农业耕作而生活的农村来说,可谓是一种前瞻性的有眼光的举动。

他的两个儿子(后来还有女儿)、他们家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以及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都是在这个学堂里接受了启蒙教育。

这是白鹿原上希望而苦难的开始。

五、抗税交农

白嘉轩一手参与策划的交农事件(政府加征税收,农民不堪忍受,聚集到县城交农具反抗),也许这件事对于白嘉轩的影响真正从以封建伦理道德对于同族的影响转化到关心同族人的日常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来。

交农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了,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种民主的气息,但是也多少给还有“皇权”思想的白嘉轩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压力。

六、宠爱女儿白灵后又与女儿断绝关系

女儿白灵出生时有百灵子叫,所以他对女儿奉若神明宠爱无比,不忍给女儿缠足,同意女儿去省城上学。这在当时的农村几乎不可能,白灵的干爸鹿三都说:如果我有这样不听话的女儿早打死了)

担心女儿的安全给女儿定亲,女儿却抗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令他丢净了脸,所以他果决地与女儿断绝了一切关系,甚至在他的母亲去世要求见女儿白灵一面时他也哄骗过去,安慰妻子不要惦记那个“海兽”(白灵)。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的信奉者,也是坚定的执行者,他不允许在自己的家庭中出现了像白灵一样蔑视祖宗家法的后代,这样的行为打破他内心坚守的传统道德。

七、惩罚小娥

小娥的“婊子”行为(和村流氓狗蛋通奸,其实是被冤枉的)无疑被白嘉轩认为是对于族长所领导的正统道德的挑战,也是对白鹿原整个社会风化的破坏,所以他必须要给予惩罚(族人各抽一鞭)“,这件事不仅是白嘉轩自己亲自参与的,而且让他的大儿子白孝文主持了这种羞辱性惩罚。

八、公开惩罚白孝文

如果说对于小娥的惩罚是“程序性”的行为,对于白孝文的惩罚是真心实意的,白孝文的与小娥的通奸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治家准则,伤害了他认为人所应该做的最底线,这是他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才会抽“孝文”鞭子比抽打小娥还重。

九、造塔镇压小娥

在一场几乎可以毁灭整个白鹿原的大瘟疫中,也就是鹿子霖听从了他家老二的话在整个庭院中铺上了白石灰而惟一一户没有死人的人家,而包括白嘉轩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被瘟疫夺去了亲人的惨痛,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包括白嘉轩在内的所有村民都认为这场瘟疫是黑娃的老婆小娥对于白鹿原上所有人的报复,他们认为小娥的“冤屈”的鬼魂随时要去了整个原上任何一户人家的命,所以整个原上变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们被死亡的阴森气氛笼罩着。

全原的子弟们都要求白嘉轩给小娥修庙塑身,这事被白嘉轩一口回绝了,不是白嘉轩不相信这千年难遇的瘟疫是小娥的冤魂在作祟,而是他实在无法容忍一个婊子以自己的“冤魂”去残害无辜的族人。

对于小娥,他觉得自己的处理是慎重的,没有一点亏欠小娥,相反,小娥反而是一名真正的婊子,作为一名人家的小老婆却勾搭无知青年(黑娃)、后又与村流氓通奸,勾引白孝文堕落。

所以他要造六棱塔镇压小娥鬼魂。

十、原谅白孝文和黑娃,允许他们进祠堂

白孝文和黑娃(白孝文败家、黑娃打折了白嘉轩的腰)对于白嘉轩的伤害是所有伤害过白嘉轩的人中比较严重的,但是对于男性的伤害过自己的人,白嘉轩一律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他们已经改正了。

可是就是对于小娥不能宽容,他觉得没有办法宽容一位已婚女人勾引未婚男人,哪怕那个女人本身身不由己。

白孝文的行为让白嘉轩大病了一场,几乎站不起来了,这是心灵的伤害,几乎是毁灭性的,而黑娃的伤害仅仅是肉体上的,对于白嘉轩来说肉体上的伤害并不算什么,只要“改邪归正”,他什么都可以原谅。

他对长工鹿三之子黑娃一视同仁,让他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当他不愿学习而要去外面闯荡时,亦表现出族长应有的宽容和大度;黑娃派土匪打断了他的腰,他仍采取不追究的态度,以德报怨,亲自迎接黑娃回家祭祖;他不记前嫌,全心全意地为救黑娃而四处求情,正如朱先生说:“这心肠这肚量这德行,跟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存不死。

白嘉轩对黑娃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白嘉轩的敬仰。

如果你说这是民风使然,那么白嘉轩在遭遇黑娃抢劫后的宽容,以及黑娃入狱后的竭力相救,却难有几人可以匹及。至于鹿子霖入狱后的相救,更是以德报怨、仁义之至。

自然,这里面有作为一个族长的职责,但即便不对全族而只是对自己,无论时局如何变幻,白嘉轩对于礼教仁义都身体力行。

总之,这仁义、这自律、这原则性让人跪服。

但是,以仁立身并不等于凡事谦和、忍让,在遇到触犯宗族的伦理规矩的人和事时,白嘉轩却表现出绝对的冷酷与倔拗。

他拒绝让携小女人回家的黑娃入祠堂,并非只是觉得小娥“不是居家过日子的货”,更在于名不正、言不顺。

他不顾妻母的反对和族内老者、鹿子霖的跪谏,痛打通奸的的孝文,因为他违背了族规,辱没了先人。之所以将此“家族大害”扫地出门,是因为孝文违背了白家的立身纲纪,白嘉轩视其为败家之子。

这种“限制着家业的洪暴,也防止了家业的破败”的立身纲纪,简言之就是“耕读传家”、“学为好人”,事耕以维系生存与家族的威望,事学在于知书达理、宽仁厚德,而非科举取第。

也正因此,白家的前代人一直“家业发时没有发得田连阡陌屋瓦连片,家业衰时也没有弄到无立锥之地”。

这是一种中庸的生活状态,缘于一种中庸的处世哲学。

总而言之,作为朱先生的崇拜者以及其精神的践行者,白嘉轩腰断了,他“强盛凛然”;眼瞎了,却显出“世事洞达者的平和与超脱”,将精力集中于修身齐家上,但是,与儒家倡导的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态度不同的是,白嘉轩却表现出对政治的疏离和不介入,对于世事变化也是冷漠超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比如交农事件后白嘉轩拒绝议员之职。在我看来他是以对传统官场的眼光来看追求民主、自由。

疏离政治是否是关学的传统?若是,那朱先生劝退几十万清军,收容鹿兆鹏又算得上疏远政治吗?若非,那就是白嘉轩的个人性情,思想陈旧而已。

反对儿子进新式学堂读书,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最终没有拗过白灵),足见其思想之陈旧;而欺瞒冷先生换取坟地,种鸦片生财,则是为白家着想的自私狭隘之举;借兔娃生孙则逃不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落后思想。更可气的是主动引导儿媳失贞(要借种生子),而田小娥失贞全族惩罚)。

所以,在看到白嘉轩是一个的诸多优点集于一身的铁人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思想中陈旧保守与狭隘。

鹿子霖

如果说白嘉轩算得上半个修身养性的文人的话,那鹿子霖作为白嘉轩的对立面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与实际、争强好胜、为目的不择手段、好色成性、自私贪婪的封建小地主。

他和反动的国民政府勾结欺压乡党,联合几位老者跪谏白嘉轩,尽显阴险狡诈的明争,巧设风流计,把白孝文的裤子扒下来以“尿”白嘉轩,拆毁孝文的房屋,则是暗斗。

还有那“比烟瘾还大”的官瘾,让其在尽享两年零八个月的牢狱生活后,依旧全新装束,欣然赴职。后来也因这个官职在刑场被吓得尿失禁,成为疯子,在一个冬夜的马圈,生不如死、毫无尊严的死去。

其实官瘾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有时在农村更严重。这自有一千多年科举取士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官即权力,权力即资源。鹿子霖“见到女人就拔不动腿”的色性(这也是鹿子霖的一大品性)——实质上是权力与资源搭配的结果。

从作者的笔端我们可以看出其对白嘉轩的褒扬与对鹿子霖的鄙夷。但是这两个性格迥异、思想境界完全不同的人却有着差别更大的子孙。虽然鹿子霖感叹“鹿家还是弄不过白家”,但在我看来,白家子孙已经输给了鹿家后人。

白孝文的县长之职,纯是为大势所趋,投机革命的结果,无可夸耀;孝武孝义(白嘉轩次子和第三子)仍坚持“耕读传家”的传统,无甚发展;只有一个白灵算得上一个例外。

而鹿兆鹏却成为一个心怀共产理想,投身革命的共产党人,是个真人杰;兆海虽死于“窝里斗”,但他誓守中条山,托人捧回四十三撮倭寇的毛发以慰乡党的壮举,当授民族英雄之衔。

其实以白、鹿两家的家风,不可能有此逆转,根源在于对新式思想的接受。

白家固守“耕读传家”的传统,无视也不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7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