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形状 >> 正月十二传统食俗,与一种动物相关,3吃3
自古以来,中国的美食文化与年节风俗、礼仪活动等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饮食成为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纽带,也传递着制作人的美好情感。在正月十二这一天,有一种动物一举成为主角,饮食、习俗大都围绕它而展开,那么,它是谁呢?
答案是老鼠,您猜对的话,自行奖励一块小甜点吧。人们对老鼠的印象恐怕除了小朋友们都不太美好,老鼠毁田偷粮,百姓深受其害,对老鼠十分痛恨,据记载,在清代,正月里有“照虚耗”的习俗,而“耗”除了邪祟之耗,也包含鼠耗,范围还涉及浴室、井等阴暗、潮湿之处,目的是为了避免鼠患成灾。
传说,正月十二这一天,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围绕其有些食俗、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老传统,大致归类为:3吃3做1忌,寓意五谷丰登,日子越过越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吃饺子
饺子看来是身负重担呀,不仅为百姓带来财运,还要担负驱除鼠患之责,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地区,在这一天要把饺子捏成老鼠嘴的模样,意味着捏住、捏紧老鼠的嘴巴,它就不能偷吃粮食,这样一来,老鼠没东西吃数量自然就减少了。
饺子因此有所发展和突破,被人们包成各式模样,比如用豆类食材点缀,当老鼠的眼睛,还给饺子做一条老鼠尾巴,上锅一蒸,把老鼠全吃掉,就不会受到老鼠的骚扰了,有喜庆、欢乐的味道,也表达人们驱除鼠患的美好心愿。
2、喝面糊粥
有些地区,在正月十二的晚上喝面糊粥,食材是小米面或者玉米面的,被称为“迷老鼠眼”,这样老鼠看不清楚东西,就不能祸害百姓了。
3、炒花生
正月十二炒花生吃,花生像是老鼠的耳朵,“炒”与“吵”谐音,目的是为了“吵聋老鼠的耳朵”,花生米像是老鼠的眼睛,把它的眼睛嚼碎,让老鼠变瞎,由此可见,百姓对老鼠是有多痛恨,老鼠不能“作恶”,这日子会越来越顺。
4、收旧鞋
过去,到了正月十二这一天,孩子们会背着竹筐挨家挨户的收旧鞋子,百姓们都非常欢迎,“鞋”与“邪”谐音,这样就把“邪”都送走了,平时,百姓们把穿坏的鞋子都留着,到了这一天留给孩子们,传说老鼠喜欢在鞋子里做窝、生小耗子,孩子们将收来的旧鞋子,堆成老鼠窝的形状,然后全烧掉,寓意“一锅端”,就是把各家各户的老鼠全都消灭掉。
5、烤老鼠火
现在有些地区到了正月十二有“烤柏火”的习俗,俗称“烤老鼠火”,因柏树俗称百龄或百灵,此习俗也被称为“烤百龄火”,此日,人们捡来柏树枝,在门前点燃,柏树有种沁人心脾的幽香,它的根、枝叶还能入药,因为百姓认为烤柏火不仅可以驱邪,还可以去除百病,寓意“败祸”,人们围坐一圈,祈福,还将燃尽后剩下的柏枝雕成“柏锁”,戴于孩童脖子上,好让孩子们可以长命百岁,表达人们辟邪祛灾、祈福纳祥的美好心愿。
6、搭灯棚
童谣有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为了迎接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开始做准备,请来能工巧匠,十一商量好计划,十二便开始挑选灯笼,搭建灯棚。
7、忌动剪刀(藏剪刀)
过去,在正月十二这一天,用过早饭后,各家各户的媳妇、姑娘们要把剪刀缠上红绳,再用红绸包好,藏在抽屉里或是被褥下面。这天也被称作“老鼠节”,为了不在听到老鼠叫,就把剪刀藏起来,因为剪刀“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老鼠叫,这样一来,新年就不会有鼠害,粮食丰收,五谷丰登。
写在最后:想必小朋友们很喜欢动画里可爱的老鼠形象,或许与民俗有些不同,不过,我想这也可以引申为人们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心愿。老传统有些许迷信意味,我们了解一些,为过年增加快乐的味道。
更多分享尽在
清渺君,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