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2022/8/26 18:34:49   

「本文来源:平顶山晚报」

◎李国现(河南平顶山)

1

年大地丰盈、硕果飘香的金秋,我到新华书店去看书,突然“半扎寨”几个字跳入我的眼帘。我拿出来一看,竟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董新铎,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再看作者简历,原来是在平顶山市煤矿系统工作。

半扎寨,是河南省汝州市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在城南30多里。

半扎寨位于古老的宛洛官道上,自古为出入南阳和洛阳的路上交通要道,或许还曾经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民国时期还有洋人到这里来购买丝绸和瓷器。诗圣杜甫在他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畅想,就从这里飘过。

明成化二十年前,汝州曾隶属河南行省下辖八府之一的南阳府,那时汝州人需要每年按照期限,由人力车向南阳缴纳皇粮国税,来往几回月圆,留下“南阳送回粮,孩子会叫娘”的民谣。

明成化二十年后,汝州成为河南省的直隶州,直到辛亥革命。

半扎寨地势奇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东西狭长,面南背北。万泉河水四季长流,源源不断;老龙头四季喷水,水质清洌。河畔桥边,浣女漂母,日日不绝。

半扎寨依山傍水,景色秀美,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兼收塞北之雄和江南之秀,虽历沧桑洗礼而风华犹存。

2

我每年都要来往经过半扎寨许多回,有时候也暂停下来,流连这刚柔相济的美景,到万泉河边,戏水观鱼,看蜻蜓点水,鸭鹅捉鱼,甚至跳入河中,掬一捧龙口泉水,纳凉消暑,煞是快哉!

也曾听人说过这修寨的来历和寨名的来由。据说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师爷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路辗转潜逃,流落至此,隐名埋姓,助力修寨,并题写三个寨门名字分别为“鸿奖”“鳞绣”和“龙泉”,名字暗藏“洪秀全”三字。

许多人对半扎寨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料想它总该有故事让后人看。

不料突然有一天,长篇历史小说《半扎寨》映入我的眼帘。看着封面上熟悉的古朴庄严的民权小学遗址和新修葺的雄伟俊秀的寨门,怎不令我感到惊艳!

3

诚如作家刘庆邦先生在序言《重在塑造人物》中所言:“董新铎这部标明长篇历史小说的半扎寨,就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我用了差不多两天两夜的工夫,逐字把这部长篇小说读了第一遍,中间免不了抛下几行清泪。

小说叙述的时间跨度并不长,就集中在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失败到捻军波荡那几年,而地点也主要就集中在半扎寨,捎带涉及汝州城、登封少林寺附近的小山村、半扎寨旁的土匪洞、江南茶山和宛洛古道,这样利于让叙事更集中在半扎寨这一舞台上。

晚清末年,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最深重的时候,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一步一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对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朝不保夕。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半扎寨》这部书里,对半扎寨各色人等的生存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描绘,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一个小寨子,简直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缩影,无论驼马行、酒行、煤矿,还是商行、钱庄、茶山、马帮,无不是挣扎在死亡线上,有一天没一天地苟且偷生,匪盗兵痞横行,弱肉强食,苛捐杂税更使贫苦的寨民雪上加霜。

半扎寨里人们的艰难处境,生动再现了悲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4

《半扎寨》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小说中的人物,有些是属于历史的,又有些是属于现实的,而更多的人是历史和现实的交融。

今人撰写历史小说,固然有历史的影子,但免不了旧瓶装新酒。再说,年前的半扎寨里,人们怎么说话,怎么行事,今人怕是也不甚了了。

小说中的一号人物赵监,就具有古仁人志士的理想人格和才情。他足智多谋,急公好义,智勇双全,乐善乐成,是作者倾力塑造的一个近乎理想的人物。

他只身勇闯匪穴,与土匪斗智斗勇,救出刘金,而且分文未失全身而退;他慷慨捐巨资,帮助半扎寨建筑寨墙,只为保一方百姓平安;他不遗余力出谋划策,帮助刘金开商行、挖煤矿,带领众人下江南采买茶叶;他为了促成刘真和张炽的婚事,费尽心血,磨破嘴皮,两头劝说,直至有情人终成眷属;他怒闯捻军大帐,斥责捻首张宗禹禽兽暴行,置生死于度外;他为了赶走捻军,救半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设计周旋,使捻军与土匪生衅,促成匪首到汝州城报官;他为半扎寨,为刘金,更为精神上的知己秦珮,殚精竭虑,惨淡经营,鞠躬尽瘁,直至死而后已,魂归半扎,入土无声。

除了赵监之外,书中人物,秦珮、虚本、马帮等都是属于历史的。他们代表着古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干干净净,独善其身,甚至载道于绝对。最绝对的当属马帮。帮中人物视帮规如天,像机械人一样恪守帮规,一尘不染,不见凡心,死生由命,绝不沾染雇主半分钱便宜。他们塑造了古代中国那种臻于极致的清洁的精神,虽身处乱世、危局、末流、困境,而自洁其身至绝对之境,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秦珮和赵监的感情,是本书的一条重要感情线索。两个人精神上互为知音,飘零中互为慰藉,眉目间传情属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惺惺惜惺惺,发乎情止乎礼,近似铁中玉和水冰心一样的君子人格,大概是作者人格审美理想的寄托,他二人之间的情感曲线与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紧相呼应,体现了作者构思布局上的苦心和精心。

刺客虚本刺杀捻军首领张宗禹,则演绎了一曲荆轲刺秦王式的乱世悲歌。同样是为了除暴安良,扶危济困,君子死知己,惜哉功不成。虚本苍凉坎坷而又短暂寂灭的一生,就像一柄霜刃闪闪的短剑。刺杀张宗禹不成,自己反而死于火枪之下,也可谓乱世悲歌中新旧文化交替的一个悲壮凄美的音符。

5

当然,在半扎寨纷纭复杂的人物形象中,更多的人物,则更像是活在当下的人物。刘金、申三、钱贵、张炽、刘真、二静等,仿佛是我们的街坊邻居,这使小说具有了浓厚的现实色彩。

刘金为人忠厚朴实,踏实肯干,勤劳节俭,善良本分,脾气又有些急躁冒失;他思想保守,抱残守缺,就像旧中国社会底层孤陋寡闻、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大多数人。他原本只是守着驼马店生意,勉强维持生计,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直到遇到命中贵人赵监。有赵监给他出谋划策,出资相助,他才一步步开阔眼界,办商行,开煤矿,弃旧图新,辛苦经营;却因护犊情深,不计生死,为保护女婿张炽,竟意外惨死于捻军的屠刀之下。

申三和钱贵这二人,都是复杂的矛盾体。他们与刘金一样都是半扎寨里的老居民,都是坐贾,在乱世中辛苦经营,艰难支撑。但与刘金的忠厚朴实不同,他们二人具有虚假、奸诈、自私的性格,不顾道义,不惜损人利己。

张炽、刘真、钱玉这些年轻人,也都像当代青年一样青春、活泼、自由。

根据我的了解或者理解,多年前的半扎寨的女人们,应该是要从小缠脚的,但是《半扎寨》中的本土女人们,风风火火,甚至有时比男人还男人,似乎全然没有闺门之限、小脚之累。二静、刘真、钱玉,与秦珮、大妞,这些异乡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就像现代与古代的分野。

6

什么是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文学艺术形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环境描写来展现社会历史的风云,启迪和引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半扎寨》中的人物,除了半扎寨的居民,过往的客商、官员、土匪、官兵、刺客,还有一位不速之客、煞星——捻军首领张宗禹。

张宗禹这个人物,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张宗禹出身于封建官绅家庭,却是一个逆子,为了爱情自由,反叛封建家庭,投奔捻军。他有文化,爱读真本《石头记》,有谋略,故在捻军中脱颖而出,成为首领。捻军队伍中基本都是底层农民出身,走投无路才揭竿而起,虽声势浩大,但没有完整的政治纲领和制度,所以也不能像太平军那样立国建制。张宗禹在半扎寨的所作所为,与匪寇差别并不大,最终也难以逃脱历史的宿命。

7

《半扎寨》中的环境描写,既细腻传神又富有灵性,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和暗示心理的作用。

例如第14页至第15页的一段:

“此时山洼里有阴风刮过,寒气袭人,山林早已卸了装扮,只枯枝赤裸裸张牙舞爪。有鸟窝零星散布于枝杈之间,显得黝黑异常。不见鸟儿露头,鸟窝在山风里随树飘荡。”

这一段文字,写山林冬野刘金家坟地的荒凉阴森之象,绘形绘色,渲染出刘金遭遇土匪绑票的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如在目前。

作者写梦境的功夫,也是见神见鬼。

如第二十一章开头写赵监的梦境:

“像是一个雨后的傍晚,彩虹尚未消退,茅屋前的一汪池水被映得绯红,先是彩虹沉入池水,七彩斑斓,鲜亮如洗,随着衣服漫入池水,那彩虹便荡悠悠四散开去。大妞就着一块青石板面,举着棒槌敲打衣服的背影,看上去影影绰绰,可那啪啪的木槌声清爽响亮,一如树杈间百灵鸟的啼鸣。”

这一段写赵监的梦里情景,是在大妞意外被杀死之后,赵监尚不知情时做的一个噩梦,梦中大妞的背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这大约就是心电感应的作用吧。这段真切而细腻的描写,渲染了大妞不幸死于非命的哀伤情感。

8

《半扎寨》中还有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角色,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富有灵性,为这部悲剧的小说故事增添了几分喜剧色彩。

这个角色,就是驴,赵监的驴,赵监如影随形的伙伴。

第四章第2段里,写刘金的咳嗽声,诱得赵监的那头毛驴高仰起头,发出一声悠长而抑扬顿挫的嘶鸣,把他的主人唤醒,开启了赵监和刘金一大早对话的帷幕,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再如第66页第2段:

“三个女人相继离开以后,屋内安静下来,忽听室外传来毛驴的长叫声,闷闷的,高一下低一下,抑扬顿挫。”

这段描写,以动衬静,以有声反衬外面死一般的寂静,以倍增其宁静。而这环境就是人物心情的晴雨表。

因为小说的本质就是允许适度虚构的,要对现实万人万象进行集中化、典型化,所以小说中的道具,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应当具有灵性,甚至可以和人心灵相通。

9

《半扎寨》总归是一部历史小说,一部旧瓶装新酒的小说,是历史意识和现代意识融合的产物。本书塑造人物,设置情节,再现历史,都有启迪人心的作用。语言上,赵监、任凯、张老、张悉、张宗禹、刘胜和秦珮等人的典雅庄重,与刘金、申三、钱贵、柱子、二静和刘真等人的粗犷本色,形成鲜明对照,总体上语言生动活泼,可读性很强。

如果把《半扎寨》这部书拿给半扎寨的新老居民阅读,然后倾听半扎寨读者们的反响,那么会怎样呢?

这本书我读了数番仍是津津有味,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

董新铎先生写了这么一部有关汝州历史文化的小说,我们应该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3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