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独自一人几乎摧毁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的经济

发布时间:2024/10/16 13:03:01   
前言路易十四的油画年9月1日,77岁的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三去世时,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继位统治波旁王朝,直至年去世,一共在位72年,他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法国波旁王朝—指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因为在位72年间,路易十四光是大规模战争,就发动了4次,再加上生活奢靡。到他死时,波旁王朝共欠下了将近25亿里弗尔的外债,光是每年需偿还的利息就有万里弗尔之巨。里弗尔—法国古代货币单位尽管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有种种弊病,但法国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因为战争,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路易十四也因此被称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路易十四花钱是花的爽了,且青史留名,但这对于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二世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就在奥尔良公爵为国家的财政焦头烂额之际,一个叫约翰·劳的苏格兰人出现了。“天才金融家”—约翰·劳约翰·劳的油画约翰·劳年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曾为一个女人将情敌杀死而入狱,后越狱逃至荷兰,并辗转流浪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米兰等欧洲各大城市,所以对各国的银行、保险和金融业有透彻的研究。约翰·劳认为,增加货币供给是振兴国民经济百试百灵的妙药,但鉴于白银等贵金属货币数量有限,且有很多缺陷,因此应该利用银行,多发行纸币。也就是说,如果需要,就可以让印钞机马上运转,想要多少就印多少。不切实际地印刷纸币,能不引起通货膨胀吗?约翰·劳自有他的一套理论,他认为,增加货币的供给能够降低利率,使国家以全部生产能力运行,这样就不用担心通胀的问题了。约翰·劳奔走欧洲各地,到处推销他的这套理论,无数次碰壁后,他来到了法国,因为这里有他的故旧,在赌桌上认识的朋友—奥尔良公爵。对于奥尔良公爵来说,约翰·劳提出由银行发行的纸币代替黄金和白银作为媒介流通是一个新概念,而法国正是因为贵金属的短缺,导致流通货币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可铸造的新硬币的数量,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约翰·劳的这种新概念,将有助于减轻法国目前的巨额负债和赤字收入状况。于是,年5月5日,奥尔良公爵授权约翰·劳成立了法国第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由官方做担保,并开始发行纸币。经济暴涨,疯狂印钞约翰·劳印发的纸币新银行的经营状况很好,特别是约翰·劳说服奥尔良公爵,让法国颁布法令,交付税收,只收取约翰·劳银行的纸币后,人们开始相信并接纳纸币。由于当时法国的苛捐杂税繁多,而对于金属货币的价值也全由官方随意操控,价格不稳定。但约翰·劳发行的纸币则信用颇好,不仅可以随意购买兑换,而且价值基本保持稳定。很快,法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人们对纸币更加有信心了,当时纸币的价值甚至比金属货币的价值还要高。如此一来,摄政王更是对约翰·劳言听计从。实践他的理论一年多之后,年8月,约翰·劳又成立了“西方公司”,取得了为期25年的开发北美洲路易斯安那的特权。路易斯安那包括今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因此“西方公司”又改称为“密西西比公司”。根据协定,密西西比公司拥有路易斯安那地区已经发现的财产和统治权,并垄断了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密西西比公司最初发行的股票每股为里弗尔,按照约翰·劳的规定,民众可用公债购买同等数额的股票。公债—法国波旁王朝以其信用为基础向国内民众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要知道,在当时的市场上,里弗尔的公债仅能换来里弗尔的纸币,如此优惠的条件,再加上密西西比公司在法国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该公司的股票很快成了抢手货。在约翰·劳的描述中,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金银铜铅等贵金属矿藏,当地的印第安人不识宝,常拿大块大块的金子来换欧洲人的小物件,如小刀、镜子、布料等。反正,约翰·劳的意思就是想说:“我们公司肯定能在路易斯安那赚得钵满盆满,持有我们的股票,您就坐在家里等着数钱数到手抽筋吧。”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法国民众那种疯狂的场面,相信人们见面不再谈论“吃了吗”、“今儿天气不错”等无聊乏味的话题,而是“买了吗”、“赚了多少”等与股票有关的话题。皇家银行印发的纸币年12月,大股东奥尔良公爵将约翰·劳的通用银行重组为皇家银行,约翰·劳也被任命为法国财政总监。不久,约翰·劳把密西西比公司与法国东印度公司合并为新的印度公司。新的印度公司首期发行了5万新股,尽管比起一年前,当时里弗尔的公债在市场上能换来的纸币更加少,只有里弗尔,但按照约翰·劳的承诺,新股仍可用等面值公债来购买。而且到了年底,每里弗尔的股票还可分红里弗尔。股票发行的消息一经发布,整个法国立刻陷入了投机狂潮,至少有30万人前来申请购买这5万份新股。约翰·劳的家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平日里故作矜持的贵族们也不顾体面,整天堵在约翰·劳的家门口,许多人甚至干脆就在他家附近租房住下来,以至于约翰·劳家附近的房租短期内暴涨10倍。很多房东虽然没能买到约翰·劳的股票,却也因此狠赚了一笔。全民“发疯”的“大势”之中,也流传着各种离奇的小道消息,一时真假莫辨。如有人说,约翰·劳家附近的一个鞋匠不做鞋子,改向股民提供纸和笔,每天净赚里弗尔;一个驼子把驼背出租出去,给股民当书桌,也赚了不少钱。民众如此疯狂抢购,印度公司的股价自然也是一路上扬,短短半年时间内,便由每股里弗尔涨到00里弗尔,但即便如此,股票仍供不应求。为了能买到股票,人们各出奇招:有一位贵族女士想出一个“英雄救美”的点子,即若发现约翰·劳走来,就让自己的马车夫故意把车弄翻,这样约翰·劳就会过来救助,她便可趁机向他提出购买股票。这位女士在巴黎城里转悠了3天,终于见到了约翰·劳,她马上命令马车夫迎上前去,然后猛地把车撞向灯柱,车倾人翻之际,这位女士惊声尖叫着“救命”,引来了约翰·劳——--她最终买到了股票。还有一位贵妇人,跑到约翰·劳就餐的酒店里,大喊“着火了”,人们吓得纷纷往外跑,她则径直跑向约翰·劳。不过见惯了各种场面的约翰·劳已经猜到其中有诈,便朝另外的方向跑开了,致使这位贵妇人没能买到股票。当然,最终的事实表明,这不算坏事。全民炒股的大潮中,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却感到受了冷落—贵族不再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访他,而是都跑到约翰·劳那里买股票了。奥尔良公爵有一次,奥尔良公爵要找他的一名妻子代替自己陪伴女儿,随从提醒道:“到约翰·劳家去找,全法国的贵妇都在那里。”约翰·劳的股票让许多人一夜暴富,很多外省人赚了钱,纷纷涌入巴黎挥霍享受,竟导致巴黎人口猛增三分之一。很多巴黎市民把自家的房屋腾出来改装成旅馆,高价出租。街道上的外省马车川流不息,甚至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经济繁荣变为泡沫,“金融天才”变“骗子”?一时间,巴黎乃至法国的商业繁荣起来了,人们花钱如流水,大肆采购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商品。同时,货币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而这正中约翰·劳的下怀。每次增发新股,掌控着皇家银行的法国官方便会增发纸币,从年7月到12月,短短5个月间,皇家银行就发行了9亿里弗尔,甚至奥尔良公爵私底下还私印了不少纸币。眼看着帝国的债务也一天天地减少,奥尔良公爵喜上眉梢—经济真的繁荣起来了。但泡沫迟早是要破碎的。年初,由于纸币过多,物价飞涨,一些精明的人唯恐通货膨胀,开始将股票和纸币抛售,兑换为金属货币储存,用以保值,以至于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明显匮乏。密西西比河流域图几乎是在同一时候,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路易斯安那传来消息:当地并未发现金矿。人们对约翰·劳股票的信心开始动摇,股价于是一路下跌,纸币贬值。从年初到9月,股票就从最高峰每股00利弗尔一路下降到利弗尔,整整掉了倍。许多人的财富—夜之间消失殆尽、倾家荡产,社会开始动荡……约翰·劳成了替罪羊,人们恨不得剥其皮食其肉。10月,在人民的声讨下,法国颁布法令禁止纸币流通,于是法国的货币体系则又恢复到以前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旧体制。虽然清除了法国的债务,但由于经济差点崩溃,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不得不剥夺了约翰·劳名下所有公司的特权,以平息民愤。后记纸币的钞票无法流通,并且失去了法国官方的支持,约翰·劳的公司几乎变得一文不值,不得不宣布破产。因为破产而引发的混乱于是无数的人紧跟着破产,还有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岗位。整个王朝陷入了极大的恐慌。这场经济气泡的破碎对于法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以至于,往后的数十年都没有完全痊愈。在人人喊打声中,同年12月底,约翰·劳放弃名下财产,灰溜溜地逃出法国,靠着高超的赌技维持生活。约翰·劳是属于幸运的,由于民众的愤怒,破产后的他感到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便求摄政王允许他离开法国。奥尔良公爵并没有怪他,虽然因为此事导致自己名誉扫地,但两人的合作毕竟差一点就拯救了法国。于是同意了约翰·劳的要求,并暗中派人保护他抵达了威尼斯。年,约翰·劳在意大利威尼斯贫民窟病逝。结语当时的民众乃至贵族,都认为约翰.劳是个骗子,靠着投机取巧,骗取了法国人民的财富,把法国变得一贫如洗。那么约翰·劳究竟是不是骗子呢?事实上,约翰·劳并非骗子,毕竟他没有从这场密西西比泡沫中赚到任何钱,甚至还把身家亏完了。在股价暴涨时,他将自己所有赚来的钱都投资在法国的土地上,甚至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金融秩序,对于这一切,他对自己与法国有着强大的信心。其实发行纸币这个观念本身并没有错,那么,约翰劳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把把货币和财富的关系给混淆了,他认定货币可以产生财富,但纸币发得太多,没有足够的准备金,是不能发行那么多纸币的,否则只能产生通货膨胀。假如他可以见好就收,或许这个计划,还有成功的可能性。要知道创造货币并不等于创造财富,纸币只能算是贸易的媒介,是经济运转的润滑剂,约翰.劳是个天才!他的确造就了法国的繁荣,但由于印发的纸币远远超出了市场承受力,他没有及时警醒,并阻止。最终导致股票贬值,繁荣景象最终还是变为了泡沫。文章原创—小俗事图片来源—网络参考资料—《金融史》、《苏格兰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8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