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制定国军对日备战及应战策

发布时间:2023/2/15 15:52:35   
节假日白癜风专家会诊 http://pf.39.net/bdfyy/bdfhl/180515/6242066.html

#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

法肯豪森将军雕像

本文基于年德国军事顾问团长,总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呈蒋介石对策书和其他史料。谈谈年前后,国军对日备战及应战准备措施和成果。笔者在对比法肯豪森将军对策书与年佛采而将军致蒋介石二份报告时,发现在佛采而专注于帮助国军整军训练,武器装备选购等。而法肯豪森则注重研究分析日本对华侵略政策,军事进攻战略战术及国军备战,实质性应战准备和部署。我认为,这说明中德军事合作以佛采而和法肯豪森标志为两个不同时期。

向法肯豪森将军和德国军事顾问团致敬,谢谢您们为中国抗战做出的无私的贡献。

一,史料来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二)载《总顾问法肯豪森草拟应付时局对策致蒋介石呈文》年8月20日,江苏古籍出版社年5月第1版第-页

刘维开《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新探

抗战史记《国军对日备战史记,蒋介石忍辱备战9年》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抗战史记

二.法肯豪森:以“坚忍意志”实现“持久抗战”“苦撑待变”

法肯豪森在年提交的对策书中,首先指出目前中国最大威胁,最近的敌人就是日本。他结合一战时期曾任德国师至方面军参谋长,多次在极端不利情况下,仍坚持长久抵抗,最终屡胜强敌的经验。认为蒋介石和国民党所坚持的“持久抗战”“苦撑待变”是完全正确的主张。

他坚信中国能战胜强大的日本。但蒋介石和国民党必须以“坚忍意志”抗战到底,并积极发动民众。才能实现“理想之抵抗”。否则,即便进行“实力抵抗”,但意志消极,也难以持久抗战。

而国军要先打造“具有实力之兵备,方有固定之基础”。虽然目前国军尚不具备新式战争之能力,但战略得当,完全可以实现“持久抗战”“苦撑待变”战略。这说明,法肯豪森基于中日两国的巨大差距和中国现实国情。预料到近几年中日战争爆发已不可避免,也料到了中国贫落之国力难以在现代化军队改造完成后应战(法肯豪森制定年19支德械速成师编成计划)。故提出当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国军也要以数量有限的现代化军队为主进行坚决抵抗,“俱有前方应战之必要,万不可不战而放弃寸土”。以实现“持久抗战”“苦撑待变”的战略。

如他预料,至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军陆军总兵力万余人,编成个步兵师又46个独立旅,其中19支德械速成师(现代化师),30支调整师。但由于受制于国力,实际只有1支达标德械速成师,30支调整师基本为国械和少量混合械部队。年7月28日,日本海军省下达攻击上海命令。但由于兵力不足,故等待陆军在平津战事结束后;再联合袭取上海。8月13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命令。抢先围攻驻上海日军。八年全面抗战爆发。

法肯豪森还指出国军如果不坚决抵抗,日军将攻陷整个华北(含山东),并将华北分裂出中国。他甚至预测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可能移驻北京,将华北纳入伪满洲国。同时日军以南京为中心在华中另设“政府”;并促使西方列强承认这此伪政权,达到其“分化与控制中国之目标”。事实证明,法氏对华北纳入伪满洲国的预测并不准确。但预测对了南京另设“政府”,即汪伪政权。

蒋介石与法肯豪森视察国军装备(左一红方框者)

三.法肯豪森“忍辱拖延”与蒋介石“边打边谈边备战”

对策书中提及其曾驻日本五年(应指德国驻日使馆武官期间)的经历,对“日本军事力量有深切的研究和认识”。他认为日本对中国的国情和各类情报有充分的侦析,故首先会尽力利用挑唆中国内部分裂,以达到其“蚕食”灭亡中国之目的。但暂时不会全面军事侵略。年6月华北事件,已表明日本侵略目的是占领黄河北岸(含山东全境),如果“此目标达到则山西,甚至华北全境将沦陷”。但日军目前仍以军事威胁与外交诱降为主,企图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蚕食”分裂华北,并不断试探国民政府之底线,而非全面军事战争。

他建议蒋介石和国民党应继续尽力“忍辱”拖延,为对日备战和建立统一军事集团争取时间。避免与日本过早全面战争。充分利用日本暂不取全面战机之机,“则日本势必不自知,若再提出要求,难免冒险,所有要求非用战斗,且非加入强大兵力不能获逞,且事先绝无把握”,国民政府可通过外交通牒以恫吓日本,以延缓全面战事爆发。

实际早在年2月25日,蒋介石就命何应钦准备第二期抗战计划,他明确提出:“与倭持久作战,非如此不足以杀其自大之野心”。2月27日,蒋决定军事计划大旨:“充实一切自卫力量,准备长期抵抗”。是年6月16日,蒋在日记云:“雪耻!倭寇咄咄逼人战祸终不能免,然必有相当之准备时期,始得应付裕如。”这显示了,蒋介石已明确要与日本决战,但需做好足够的准备;否则无法“持久抗战”。年3月20日,蒋介石在日记里首次提到国家总动员。

在积极抵抗和全面对日备战同时,蒋又寻求缓和与日本的紧张关系。尽力为对日全面备战争取时间。年2月,蒋介石派王宠惠访问东京,以私人身份向广田外相传递“善邻”希望,要求日方解决东北问题,取消不平等条约,维持国两份间的真正友谊。同年6月,发布《睦邻敦交令》,禁止中国人民组织抗日团体,发表抗日言论。9月,又命驻日大使蒋作宾与广田交涉,提出基本原则三项,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正常轨道,用和平外交手段解决今后一切事件。11月19日,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对外关系报告,声称:“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他表示:“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

然而年日本挑唆德王分裂绥远,又支持粤系陈济棠,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件”,企图逼蒋下台;以利用中国内部矛盾,分裂“吞并”绥远。作为应对,蒋介石首先调集重兵南下两广。重金收买粤军将军李汉魂等部及空军倒戈,不久陈济棠下野。再逼迫桂系“归顺”中央。至此两广归复。蒋介石再派陈诚四个师北上绥远,归傅作义指挥,取得百灵庙大捷。沉重打击了伪蒙军,稳定了绥远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日本侵华的嚣张气焰。但是同年12月2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登陆青岛,搜索国民党机关,逮捕人员,中日战事逞一触即发态势。蒋介石决定对日军暂取缓和,当日晚,张群会见川越大使,提出日本陆战队撤离青岛,释放违法逮捕之中国人民,返还强取之各种文件等三项要求。川越要求继续中日关系讨论,诵读日方拟订的此前谈判情形的备忘录,强行留置。张群认为记载不实,退回日本使馆。12月3日,蒋介石致电青岛市长沈鸿烈,指示:“倭方如无陆军运青岛,则对陆战队当易应付,我军须应战,而不取求战方针可也。”

综上可见,在七七事变前。法肯豪森支持蒋介石的“边打边谈边备战”的对日政策,即一面积极抵抗日本侵略,一面全力对日备战,另一面又通过外交缓和与日本关系,以图为备战争取时间。

中国抗战领袖—蒋介石

四,法肯豪森:日本陆军攻略华北,海南攻略华中

法肯豪森分析日本国内表面上分两派,即军人集团(又称武人集团)和以外务省为首的文人集团,军人集团主张通过强大的军事打击迫使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投降。而文人集团则期望通过外交,“和平”灭亡中国。他认为日本军人集团终将得势,彻底走上武力侵华的道路。故中国必须提前对日本军事战略方针进行预测,并制定应战方针和全力备战。

日军全面侵华军事进攻路线预测:

日本陆军:华北将成为其主要攻击方面,故提出应在河北坚决抵抗。否则“长江北岸南,北两干路唯一之横贯连络极占极要之陇海路暨其重大城市(洛阳,巩县,开封等)起首即陷于最前战区,对黄河区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特别注意的是,法肯豪森着重提到陇海路的重要性。很可能其预料未来中苏结盟。而陇海路恰是苏联经中国西北向南方运输援助及南北运输之命脉。事实证明,全面抗战爆发后至年徐州沦陷,陇海路是苏援运输最重要的铁路运输线。

日本海军:将有三个主要进攻方向,“经海州,上海乍浦,镇海诸处,该三处俱向长江流域”。也就是说日本海军先袭取海州,上海,镇海,以此为基地向南京和长江流域的武汉地区侵袭,武汉一旦失守“内地中国截分为二”。同时他预测“港埠(浙南,福建,广东)一时未必有大战策源地之用”。

对此,他提出国军应集中主力在华东华中地区作战。但在沿海一带应局部抵抗,将主力沿平汉线布置。但坚决固守南京,南昌。然后将日军主力吸引到武汉一带进行决战。

日军作战模拟情形预测:

第一步:华北日军在得到日本关东军支援后,“占领河北,破坏郑州之铁道交叉点,于以后作战过程中对我沿平汉路第一主抵抗线之左翼”。

第二步:从日本本土和朝鲜抽调三个师团在山东登陆,“暨新筑港之东海,先破坏铁路交叉点之徐州,然后占领之”。

第三步:日本海,陆军4-5个师团在海州,上海,镇海登陆,攻袭南京,沿江“向上进至武汉”。日军先全面袭取东南沿海各海岸,以此封锁中国与海外进出通道。

法肯豪森预计日军将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即日后“三个月亡华”计划),敌第一拨攻击总投入兵力约10个师团,占日军总兵力半数。

法肯豪森对日军进攻的预测,现在看无疑是精准的。仅作战模拟步骤略有偏差,日军第一,二步确实是日本陆军先向华北平津地区进攻。再与海军省联合攻取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后,沿长江流域向南昌,武汉挺进的同时。第三步在山东登陆,攻陷徐州,彻底破坏陇海线。

另外年淞沪会战,日本海,陆军先后共投入9个师团2个支队,总兵力25万余人。可见国军抵抗之坚决,壮烈,远超法肯豪森当时的预测。

而其提出在华中华东地区与日军决战,实际就是蒋介石,陈诚等人“诱敌南下”(又称“诱敌东来”),将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最有利华东华中地区相吻合。至少说明,蒋介石和德国军事顾问团确有此战略。日本是否上当,则另当他论。

武汉会战英勇抵抗的国军

五.法肯豪森:华东华中决战及黄河“人工泛滥”争议

法肯豪森着眼于随时可能爆发的中日战事;提出应立即进行大范围抵抗布署。具体布署如下:

1,国军主力应集中于南方。西南地区则抽调部分兵力分驻各区,以随时准备北上或东调。淞沪会战进入防御作战时,国民党中央军精锐损失殆尽。蒋介石依以此计划,从全国特别是西南调兵。如川军,桂军,黔军,滇军先后参战。

2,作战初期取守势。他判断日军内线作战将从东,北两个方向沿交通线进攻,这样方便集中兵力,发挥其机动作战优势。故将国军主力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但强调“由该区可以速向各方集中,北方则须掩护陇海路及沿线有关生存之设备”。故提出应将抵抗区向北推进至沧县,保定一线,进行“绝对防御”。这再次强调陇海线之重要性。

3.最具争议的是。他提出华北最后战线为黄河,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可“宜作有计共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这虽未明示挖掘黄河大堤,但成为年黄河决堤(花园口决堤)最早之构想。表明法肯豪森预料国军在华北抗战将异常艰难,故提出“以水代兵”,来增强防御。因为最后黄河战线丢失,整个华北将彻底沦陷,同时日军将直叩陕西大门潼关,威胁“川黔陕”抗战大后方。但造成的民众损失无疑是惨痛的。

山东方面则进行局部抵抗,在徐州布置预备队。另在海州“暂设防御”。这等于国军先的山东与日军局部抵抗,然后在徐州积极抵抗。年,国军就集中主力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重创孤军深入之日军。但未能阻止日军攻陷徐州,切断陇海线。

4.东部应立即封锁长江,同时警卫首都。法肯豪森明确反对国军内部存在“长江不能守之议”,他提出长江“江面虽宽,然究为极隘之水道,航路异常困难,稍大战舰不易机动,下流已有许多窄隘,可用应用方法(游动炮兵,飞机)作为有效之封锁……”。还指出长江流域能为国军前线提供支援。且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不利于日军集结兵力。同时中国可用“抵抗策源地甚少,故必须全力保守”“南昌,武昌作为抗战初期的主支撑点”。他特别强调封锁长江对于华中华东抗战至关重要,同时指出应将防御地域向前推进,海上则封锁江阴,陆防则推进至上海附近。也就是说要在江阴,上海坚决抵抗。

事实证明,年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中,国军始终坚持利用长江水道,崇山内峻岭,丘陵及湖泊等天然屏障,持久消耗杀伤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同时保存主力。国军以伤亡25万人以上代价,毙伤日军近10万人,加上非战减员计达15万人。武汉会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彻底陷入中国战场泥沼。中国抗战终于进入相持阶级,成为中国抗战转折点。另外国军还组建大量“游动炮兵”,布设大量水雷,有力打击长江日本军舰及运输船队。可见法肯豪森诱敌在长江流域武汉为中心,与日军决战。是完全正确的。

在对策书中,还对固守南京提出建议。由于当时与年南京保卫战前状况不同。故建议必须固守南京,理由为“南京为全国首都,必应固守”,还对防御做出初步布署,“故极宜增筑东正面及东南正面之工事”。但投入兵力上,他认为“派任作战之部队,宜酌视情况,加入全局需要之处”。这说明,当时法肯豪森与日后蒋介石,唐生智等人一样,从政治考量坚守南京。但同样基于全国抗战大局而量力投入兵力,打“政治战”。避免在南京一城与日军进行决战。不过令人玩味的是,南京保卫战前法肯豪森则反对坚守南京。

同时他预测广东将成为当时唯一海外运输点,应尽力维护与广州的交通运输。

六.法肯豪森与蒋介石“西南抗战大后方”战略

在对日应战布署上,还着重指出“会使沿海主要市和工厂快速沦陷,国外援助输入渠道将完全断绝”,将对国军战斗力,精神造成毁灭性打击。故必须迅速完成“以四川为西南抗战大后方之中心,应积极筹备国军最后之预备队”。即“川黔陕”抗战大后方,以实现“自造必要用品”。但他认为目前还不能提前将工业,金融等迁入西南,应建设“宜完全从新入手,完全须俟至十年以上”。

在交通运输上,他提议铁路应建于长江南岸,由“长沙经贵阳或直向重庆,再由重庆于江之北岸展至成都,万县,康定”,并指定成都,万县,康定为抗战中国军工,工业基地。另外应修建重庆经贵阳至昆明铁路,联通整个西南抗战大后方,并与滇越路联接。

早在年1月,国民党四届四中全会上,蒋介石就提出《确立今后物质建设根本方针案》,其中提出:“国家及私人大工业今后避免其集中于海口;道路、航路之开辟,尤须首先完成西向之干线,使吾国于海口外,尚有不受海上敌国封锁之出入口;于经济中心区附近不受外国兵力威胁之地区,确立国防军事中心地“。因此,蒋介石在为自己规定当年任务时,即列入“专心建设西南”一项。这也是国民政府最早提出西南大后方建设计划。

年2月,蒋介石在庐山规划国防工业方案,电令赶筑西南各省公路。同年3月在法肯豪森将军建议下,蒋介石亲赴四川考察。蒋在重庆发表演说,决定把四川作为抗日复兴的根据地。他特别致电孔祥熙,告以“我方军事与政治中心全在四川”。

不久,国民政府将兵工厂全部转移至川黔地区。是年6月5日,蒋介石指示兵工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该迁移计划至抗战全面爆发仍未完成,但损失不大)。7月蒋介石决定:“对日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为主要阵线,以洛阳,襄阳,荆州,常德为最后阵线,而以四川,贵州,陕西三省为核心,甘肃,云南为后方。”至此,西南,西北(川黔陕)大后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铁路建设上,国民政府采纳法肯豪森“建于长江南岸”的方针。从年开始,至年7月打通京沪铁路与沪杭铁路。年至年5月,粤汉与平汉铁路打通。年9月,浙赣铁路玉山至南昌,南昌至萍乡接轨通车。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近6年时间里,南京国民政府新筑铁路里程达公里。这些铁路大动脉成为中国抗战运输的血管。

由于缺乏资金,南京国民政府向德国寻求贷款。年2月,与德国签订《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金马克的信用贷款,供国民政府在德国购买军火及兵工设备,余下的约10%,即金马克用于购买重工业设备,并由德国帮助资委会建设钨铁厂和钢铁,电工器材等厂。在年11月举行的国民党五全大会上,通过了《西北国防建设案》。

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又决定了经济五年计划。遗憾的是,由于时限紧迫。不久全面抗战爆发,不少建设计划刚起步就应因战夭折或大受影响。

七,法肯豪森:中国坚决抵抗以赢得外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军人的法肯豪森在预测中日战局时,还对国际政局进行预测。他提出华盛顿《九国公约》早成废纸,中国不要对西方列强军事干预抱太大幻想。国军新式武器“从未有今日之充足”,故“苟以之临敌,非特能用以拒敌方初次攻击,并能用以逆袭,获局部胜利,阻止敌方攻击,如是方足启列强干涉之机”,“或有遇外援之可能”。而其坚持在长江流域与日军决战另一个原因,就是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有“利害关系”,中国只有尽力抵抗,“方能引起列强积极态度,中国苟不于起首时表示为生存而用全力奋斗之决心,列强断不起而干涉”。

在寻取外援上,对策书中提议应先联苏制日。“俄国断不坐视日本在中国境内扩张大陆势力,任其由内蒙侵入外蒙,逐渐伸张至西伯利亚铁路之侧面,至少亦须实占外蒙与新疆,以为先发制人之计。征诸往事,日俄往往发生冲突,卒之俱取偿于中国,问题随之解决,今后或且更甚”。

另外,他预测意阿冲突,将引发战争(即意埃战争),预计同年9月结束。意大利可能因此退出国联。这将对国际联盟和英国等国造成极大冲突。而日本则持中立态度。建议中国趁机积极寻求国联和英国的同情援助,在外交尽力孤立日本。

上述可见,法肯豪森在国际外交预测和建议。与蒋介石“以巨大的军事牺牲赢得外交胜利”“拥抱主流社会”“积极寻求国外同情和援助”“外交孤立日本”等外交战略相契合,也是作为弱国抗击强日最有效的策略。

年8月13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上海日军命令。最终促使中苏于年8月21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双方又签订了一系列以茶叶、桐油、钨锑为实物偿还的贷款。苏联共援助中国1.6亿美元,并派遣苏联志愿航空队参战。年经四个半月英勇抵抗后,武汉沦陷。不久广州沦陷,这触及到美英在华利益,同时看到武汉会战中国坚韧之抗战决心和信心后。美英决定向中国提供贷款。中国抗战迎也来了转机。

中国空军主力机型霍克III

八.法肯豪森:国军弹药库存不足,武器装备急需增购

对日备战及作战固定计划:

甲,陆,海,空军须密切合作,尽力实现协同作战。但法肯豪森指出目前国军不仅无法协同作战,而且三方间未形成通力合作,“虽竭力促其实现,迄无成就”。

乙,用现有部队加紧在抵抗区修筑工事及演习。他还提到曾在同年7月31日向蒋介石提交的《检阅总报告》中指出:演习以步兵以机关枪,轻迫击炮等轻武器来对抗携重武器敌为主。这表明对策书鉴于国军重武器远不如日军,故推动国军开始以轻武器对抗重武器作战演习。以应对中日战事。

丙,应立即指派相当负责人员开始准备对日作战事宜。

丁,本年度内迅速成立五个调整师,尽量换装新式装备并进行新式训练(应指德式训练)。并提前将经过德式训练部队(如第87师)调往南京,徐州,郑州。据此建议在同年下半年,蒋安排陈诚负责整编调整师,原计划在年下半年整理出60个调整师,但实际只完成30个调整师整理。均以国械为主,少量混合械部队。

戌,尽快向国外进口国内无法自造且“必不可少”武器,首先采购用于封锁江阴附近长江水域的水雷一百具及,毫米要塞炮及炮弹,每门炮至少配足50发炮弹。这突显了当时国军海岸防御器具最为缺乏。

已,立即采购之前制定的五年计划中的武器,弹药,另对现有设备提出增购,增加数量如下:步兵弹每月增至万-万发,重机枪9-挺,82迫击炮20门。

方案中,还提到当时军械库存储的步兵弹药为万发,正在制造的万发,国外定购为万发,共计万发。该数据未计入6个新式四个团制师所存弹药数量,预计可供1个半月之需。另外轻枪机挺,可供20个师使用。

还有门20毫米机关枪,计有弹发,平均每炮发。门75毫米卜福斯山炮计8发,平均每炮发,20门75毫米高射炮有弹10发,平均每炮发。他提议之后所需步枪弹药应自国外进口,必须采购万发钢心尖弹。

在武器装备采购上,明确指出国军弹药库存不足,实际所有弹药(未计6个新式师弹药)仅支持战时1个半月使用,轻机枪只能装备20个师,炮弹均只能满足2-3个之需。另外在原五年计划基础上,应增购武器装备。为防止战时,日本迅速攻陷中国海岸主要城市,口岸,断绝海外运输通道。故应立即从海外进口。这一建议直切国军“要害”,纵观整个抗战,武器装备数量不足,弹药匮乏,是严重制约国军战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至对日作战大部分处于被动防御中。

在空军方面,虽已得到扩充,但战斗机(驱逐机为主)数量仍不足。但是空军建设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蒋介石遂在年冬,以50寿辰为名,在全国掀起“购机祝寿”运动,得到了海内外民众,华人华侨积极响应。所捐款项购得飞机68架。另外,从美国购得霍克III战机百余架。至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空军总计有飞机余架,但能升空作战飞机仅架(一说架)。

法肯豪森还提及情报收集,密电码破译之重要性,但至今未能实施。当时国民政府情报部队为陈立夫领导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其第二处处长为戴笠,辖特务组织力行社。直到年8月,调查统计局改组,原第二处扩大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由侍从室主任贺耀祖兼任,戴笠任副局长掌实权。可见在七七事变前,国军对日谍报工作重视度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法肯豪森应战对策书和年佛采而报告。虽对国军用人,地方军将领素养,中高级军官守旧派和亲日派阻挠,效率低等提出诸多不满。但从未提及国军存在腐败问题。这可能说明,在-年中国对日备战期间。国军内的腐败并不严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4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