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习性 >> 周云蓬他看不见世界,却写诗弹唱游走四方,
年,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接连遇见了两件糟心事儿。
一是在经纪人陪同下想在中国银行办借记卡,却因视觉障碍而被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遭拒。二是他受邀参加音乐节,因携带导盲犬而先后被南京、上海两地的酒店拒绝入住。
作为盲人,周云蓬早已遭遇过各种困境和世态炎凉,然而即便失明,他也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他到处旅行,写诗唱歌,生活像水一样,时而奔流激荡,时而涓涓细流。一人一琴,带着无限的诗意,唱遍了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
有的人眼盲,心不盲;有的人眼不盲,心盲。
他眼盲,却看透了这个世界。
失明
眼盲心不盲
《盲人影院》是周云蓬的自传。年12月15日,出生在辽宁铁西区的一个工人家庭的他幼年便患上了青光眼而后失明,一切色彩停留在了9岁以前。
那时妈妈带他去上海看眼疾,花了两天一夜从沈阳坐绿皮火车到上海,一路风景让他见识到世界之大,也让他开始向往远方,只是眼睛越治越差,终究还是失明了。
妈妈想,这孩子将来可咋办呢,于是就领他到黄浦江边上说:“哎呀,儿子,你这都看不见了,要不咱娘俩就跳江吧?”周云蓬听了一脸懵逼,为啥要跳江,就说:“你自己跳吧,我要回家。”妈妈的心咯噔了一下,原本悲痛的事变得很荒诞,说:“那算了,不跳了。”
失明在很多人的眼里,意味着没有色彩没有光明,没有瑰丽的想象,但他抗拒被贴上“盲人”的标签,12岁便要求不用盲杖,一个人坐公交回家;上盲校时,他得摸盲文来阅读,知道“鸦雀无声”是静悄悄的意思,却不知“鸦”“雀”长啥样。
16岁的他决定离开沈阳盲校,坐火车到天津和北京找出路。父母希望他去做盲人按摩,他说:“盲人按摩这活儿跟揉面团似的没有美感……”他对命运有另一种想象:写诗唱歌弹吉他,一人一琴走四方。尽管在外人看来是那么得不切实际。
在北京,他拄着棍子满大街地走,能躲汽车过马路,能进商店买东西;闲下来时,收音机里邓丽君温柔甜美的歌声飘进他的黑白世界,沉寂已久的双眼顿时五彩缤纷。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世界能提供给盲人的虽不算丰富,但他靠着吮吸这一点点美,拼命长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颠覆了世俗对一个盲人的定义。
眼盲只是一种局限,但并不能阻止你享受人生。
生命,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求知
唱出来的古诗词
周云蓬说,杜甫就是他的老哥,不仅源于命运上颠沛流离的相似,更有诗歌里“沤”出来的惺惺相惜。这个沤的过程,就像东北人腌酸菜。
他身披长发,带着墨镜,缓缓拨弄着吉他,一咏三叹,吐词如珠,余音绕梁。他时而吟诵,时而歌唱,一股来自千年前的气息让台下人如醉如狂,狭小的吧台瞬间万山无阻,云宽海阔。
专辑《牛羊下山》里有很多首唱出来的古诗词,而他这种古意的底子,恰恰来自80年代的阅读贫乏。那时没有听书工具,而盲文书也只有《诗经》和唐宋诗选,他只能一遍遍地咀嚼诗句,没想竟让他接上了古老文脉。
虽是盲人,但周云蓬的求知欲很强。当他得知盲人也能上大学,于是报了高考补习班,看不到课本就用录音机录下老师的课,晚上整理成盲文,第二天凌晨5点起床,走20多站去上课。
年,他考取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中文系。那时他的看书方式是教别人一小时琴,别人就帮他念两小时书。于是,他的精神世界又多了昆德拉、托尔斯泰、加缪、尼采、萨特……
对周云蓬来说,要么无知,要么求知;
或在黑暗里随波逐流,或主动接触世界,
无疑,他选择了后者。
卖唱
只身打马过草原
年,周云蓬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色拉油厂做工人,因为是残疾人名额,所以不用上班且每月有块可拿,他爸叫他安稳待着就行,但这种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眼望到了头,无趣得很。
年,他带着父母给的块来到北京,开始卖唱生涯。他住在圆明园画家村,每天背着20块钱的“百灵牌”吉他去街头卖唱。一天下来,少则几十元,多则一百元,一沓毛票,“有一种腰缠万贯的感觉”。
那时,圆明园汇集着一帮搞摇滚和艺术的青年,周云蓬在这认识了张慧生。张慧生是“扒带子”记琴谱的高手,海子去世后,他把《九月》谱成曲。年,他在出租房上吊自杀,《九月》尚未录音,周云蓬凭着记忆,终于让它重见天日。
▲左二张慧生
《九月》不仅承载了海子和张慧生的死亡,当“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在周云蓬辽远曲折的低回吟唱中,苍凉悲怆的气息扑面而来,也承载着周云蓬北漂十年的心酸与孤寂。
从年到年发行首张专辑,周云蓬过得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在那个卖唱的艺人要被抓去刁难盘问,游吟诗人要被查一种‘暂住证’的艰难岁月里”,他辗转于圆明园、树村、西北旺、草场地、通县等地,住过北京所有最穷的地方。
周云蓬,一个双目失明的血肉之躯,
背着一把破琴孤身上路,就如当年的海子:
“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周云蓬在沈阳演唱
旅行
坐着绿皮火车去流浪
大学里,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深深影响了周云蓬。其中写到一个人喜欢到火车站随意跳上一辆车,随它去哪儿,中途又随便找个站下。周云蓬对这种随心所欲的生活十分向往。
小时候住铁西区,东边有一座铁路桥,小周每次路过总要踮起脚向桥上看,看火车轰隆而过,思索着能把人带向何方。后来他在北京努力挣钱,靠吃盐水煮面条攒了多块,年坐绿皮火车开始旅行,去了上海、苏杭、长沙,昆明,腾格里沙漠和阿拉善戈壁。
年,他徒步走滇藏路,去了那曲草原和拉萨圣城。他买了辆二手单车,找裁缝用雨布缝了个帐篷,睡觉时遇见风雨,帐篷一下就倒脸上了……
年,他写了《绿皮火车》,讲述了这些年坐着绿皮火车天南海北到处跑的所见所闻。很多人疑惑他怎么看到的,但他自有看见世界的方式。
柴静坐在去富阳的火车上专访周云蓬时问他:“你看不到,怎么感知世界?”周云蓬忽然说,“这是钱塘江吧,我估计。”柴静问:“你怎么知道的?”“过桥的声音,比较空洞。”
怎么去感知世界?周云蓬至少被问过多遍。他说:我只是少了眼睛,其它健在。“每个地方的口音和味儿都不一样,比如鸡叫声,河南的鸡叫声就比西藏的暴躁些。”
失明,反而令他心如明镜,认清自我;
比我们更清楚地看透这个世界。
失明的人,亦可追寻灵魂的自由。
呼吁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
在游历中,周云蓬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