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灵 >> 百灵的天敌 >> 1973年我支农时,认识一个当地姑娘,临
记得那已经是年了,那时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投身军营的四年时光对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尽管只在部队役满4年,但那段经历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尤其是我当初跟随连队支援农村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或许很多年轻男孩都曾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我也不例外。那个年代,一个家庭通常有许多孩子,父母除了要照顾我们,还要负责农业生产,因此他们的精力总是分散的。于是,在我童年时期,要么是我帮助父母劳动,要么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探险玩耍,还有就是聆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往事。躺在炕上,想着村里那个慈祥和蔼的老人,我心中泛起了一阵感慨。二爷爷,这位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给我们讲述他年轻时的那些传奇故事。他曾经是村里的一位地主,可命运捉弄人,年轻时却幸福离他而去。经历了无数风雨后,如今的他独自一人,常常坐在墙角,默默地抽着旱烟,眼神中流露出对曾经的回忆和遗憾。
每次看到我去拜访他,二爷爷总是慈祥地笑着,从怀里掏出那些他舍不得吃的枣子,递给我。院子里那棵硕大的枣树,枝繁叶茂,每当枣子开始泛红成熟的时候,就成了村里小伙伴们的焦点。望着那颗充满诱惑的枣树,口水也不自觉地溢出来。
据村里人说,二爷爷年轻的时候是地主家的少爷,刚刚结婚没多久,便遭遇了日本鬼子的侵袭。家里一下子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深爱的妻子也遭受了鬼子的摧残。从那以后,二爷爷再也没有结过婚,也从不愿意提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而每当他讲到年轻时的那段岁月,他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总是说“我的一切都是当时为国捐躯的战士所救的。”通过二爷爷的口中,我深刻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那些不计个人生死的战士们。我对军人的崇敬更加坚定,内心深处也埋下了要为国效力的信念。时光荏苒,回忆起当初决定参军的那个年代,仿佛还能感受到那种满怀期待和不安的心情。我那时刚刚升到初中二年级,年仅17岁,算是有些晚了。但偏偏在那时,上级领导对征兵条件进行了调整,允许16、17岁的在校生入伍,这让我有了这个意外的机会。
我清晰地记得,当公社开始征兵的消息传来时,我第一时间回家告知父母。父亲对我的决定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在那个年代,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想要改变命运似乎只有通过入伍参军这一途径(高考当时还没有恢复)。
然而,母亲却显得沉默寡言。我深知她的担忧。作为家里的老小,年纪又不算大,母亲自然担心我在部队里吃苦受累。这种牵挂和不舍,让我感动又心疼,但内心的那份向往和责任感让我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入伍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帮我整理行李的时候,嘴里唠叨着:“要遵守军纪,照顾好自己,不要想家,你父亲我身体可好着呢,你只需照顾好自己。”这让我感受到了母亲无尽的关爱和担忧。
又是一个星期的社会调查和家访,入伍通知书就这样悄悄寄到了我的手中。
体检那天,无论是血压、内科、外科还是视力,都通过得很顺利。唯一让人有些担心的是身高体重那一项。由于当时大家的生活水平还不够高,很多年轻人都有营养不良的问题。尽管我的身高已经达到了厘米,但体重却只有44公斤。军队的征兵标准规定身高要在1.50米以上,体重要在45公斤以上。幸运的是,体检医生对我宽容一些,让我顺利通过了这一关。
所以在经过大队的同意后,我报名参军。一个星期后,就是体检。幸亏母亲的思想工作是由父亲来完成的,否则也许会有更多的波折和阻碍。
通过了体检,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参军的征程。母亲那句叮嘱充满着深深的牵挂和期盼,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就这样,我踏上了一段全新而充满挑战的旅程,迎接着未知的未来。四年后的那一天,当我回想起当初的离别,心情仍然无比复杂。那个晚上,当离家的车驶出小镇,我在车窗外看着熟悉的街道渐行渐远,舍不得,却又无能为力。眼泪悄悄滑落,我抑制不住内心的不舍和眷恋。我年纪尚小,对于离开家乡,踏上未知的征程,难免有些许茫然和迷惘。但是那晚上,却是我愿意一直停留下去,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再熟悉不过的家乡声音。
第二天一早,我们这些新战士汇聚在县城广场,等待着出征的信号。接队长的命令,我们齐刷刷地登上了运输车,紧闭的车厢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然而,在车厢里颠簸的时候,我却想起了一个重要的遗憾,我竟然忘记和家乡的二爷爷告别,这让我心中懊悔不已。(后来听家人说,二爷爷已经离世,这成为我心头的一块沉重遗憾)。
这一次的出征,不只是远行,更是一次成长的历练。在车厢里,我听着同伴们轻声交谈,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象,内心充满了期待和不安。未来的军旅生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我却感到莫名的兴奋和勇气。不知道这段旅程会给我留下怎样的记忆,但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历程。
时光荏苒,四年的光阴像流水般在指缝间溜走。回首往事,那段离别的片刻仍历历在目,仿佛昨日重现。二爷爷的离去,成为我心中一个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而那次出征,也成为我成长路上的一个转折点。生活如同军营一般,充满了考验和磨炼,但我愈发坚定和勇敢。四年后的今天,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我更加理解,离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愿这一路的陪伴和经历,让我更加勇敢和成熟,迎接未来的挑战。四年前,当我踏入新兵连的那一刻,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和草原上的期许,却不知道未来会有怎样的坎坷与挑战等待着我。经过漫长的三个月磨砺,我终于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蜕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新兵连里,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们在这里汇聚,共同成长,终究形成了一个铁血兄弟的羁绊。
回忆起新兵连的第一顿饭,那一碗简单的面条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尽的珍贵。对于我这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来说,能有这样一顿符合欢迎仪式的面条,已经是莫大的奢侈。老兵们说,新兵连的传统就是上车吃饺子,下车吃面条,这是对我们的一种特殊欢迎仪式。那碗面条,是我们从此踏上军旅征程的开始,是团结友爱的象征,更是每一个战士青涩而又难忘的回忆。
随着新兵连的结束,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连队,我有幸被分到了六连二排五班。在六连,我度过了最难忘的四年时光,是那里的磨难与考验,让我真正明白了作为一名战士的责任与担当。特别是第一次支农的经历,那让我难以忘怀。红红的太阳下,我和战友们肩并肩走过那片陌生的田野,为了一片绿油油的希望,我们付出汗水、热血与奉献,浇灌下一季丰收的期盼。
一年过去了,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连队的生活,每一个训练、每一次战友们的相聚,都让我感受到了军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不再孤单,每天除了为国捍卫的使命,便是用沉稳而坚定的笔触,给远方的家人写去思念与深情。喧闹的营区里,充斥着青春的活力和铿锵的军歌声,而我,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默默奉献,默默坚守,用心守护着那份对祖国的执着与热爱。
四年如一瞬,时光荏苒,但那段在六连的岁月,却永铭于心。是战友们的笑声,是指导员的慰藉,是那片星空下的守望与呼唤,构成了我军旅生涯最珍贵的图景。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一起前行,一起守护,无怨无悔,终究将那份热忱注入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新兵连的日子,是我们成长的起点,是我们扬帆起航的开始,是我们青春岁月里最华丽的注脚。愿青春永远在我们的心间怒放,愿军旅生涯永远闪耀着岁月的光华。一年的收成算是保了下来,庄稼人的心才算是落到肚子里来,最后进行储存、晒干、脱粒,就要尽快将麦子收割,因为预防着下雨,所以只要是麦子成熟了。收麦子的季节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那几天,全部是依靠人力用镰刀进行收割,可不像现在有着机械进行收割。
看着我也显得特别的亲切,小儿子和我年龄相仿,也是在年应征入伍的,张伯的小儿子,说来也巧,住在农户家,吃住都要住在农户家,因为在支农期间,所以我也会经常和张伯拉家常。主人家姓张,是一位50多岁的农村老汉,比我父亲年龄稍微大一些,我便称呼他张伯。
来到村里之后,我被分到了一户农家里,在农忙的时候(收麦子)来到附近的村庄进行支农,连响应上级号召,后来我们。晒麦场上灿烂的阳光还未升起,我们就早早地离开家,利用清凉的早晨时光多做一些工作,这样中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我成长在乡村,对于割麦子并不陌生,挥舞着镰刀,我熟练地收割着,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在我的收割下渐渐变少。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当太阳落山时,我和张伯开始捆绑麦子,然后搬运到晒麦场上的小推车上,一趟一趟地搬运。整个过程繁忙而又疲惫,但也充满了满足感。
然而,最令我开心的莫过于完成了所有工作后,在晒麦场上欣赏文艺宣传队的表演。公社对我们的到来非常欢迎,他们要求农户照顾好我们这些小士兵,并且特意组织了一支演出队。每天的节目精彩纷呈,有大合唱、女生独唱、歌舞表演等等,特别是大合唱环节,我们这些支农的战士也会加入其中,那一刻,美好的回忆仿佛仍在眼前。她的名字叫晓霞,一个扎着两根麻花辫的女孩,在宣传队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尽管她身穿的衣服上有几处补丁,但却整洁干净,看得出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女士。而且,她的声音真是动听极了,尤其是唱起那首“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时候,无比纯净清澈,就像一只自由歌唱的百灵鸟一样,让人陶醉其中。
每当她上台表演时,我总会不自觉地盯着她看。有一次,她无意间朝我的方向望过来,发现我在看她,顿时脸颊泛起红晕,而我也尴尬地不知所措。幸好当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节目所吸引,没有人注意到我的窘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经常一起参与节目表演,渐渐地我们变得熟悉起来。在交谈中,我得知她叫晓霞,只是初中毕业。我们俩年纪相仿,都是今年18岁。年轻人在一起总能找到无尽的话题,加上我们都是军人,没有表演时,我们这几个年轻人会聚在一起聊天。每次我都会设法找机会坐在晓霞身边,与她交谈。落寞一别,晓霞好像是也看懂了我的心思,时不时的会偷偷的转头看我一眼,被我发现之后,又紧张的把头低了下去。
光阴荏苒,两个月的支农时间转瞬即逝,我即将重返军营。还记得那个临别的夜晚,我们几个青年聚在一起,准备为老乡献上一场节目,以感谢他们这段时间对我们的照顾,同时彰显军民鱼水情深。
排练结束后,我正准备回家休息,这时晓霞却轻轻地拽了我的袖子,低声对我说道:“等一下,我有东西要送给你。”听到这句话,我的心跳开始不规律地加速。
晓霞送给我的是一双绣有小鸭子图案的鞋垫,从细节处看,可以明显感觉到她是第一次制作鞋垫,有些地方还留有杂乱的线头。但尽管如此,那双鞋垫异常柔软温暖。
我接过鞋垫,向晓霞行了一个礼,诚恳地说道:“谢谢你,晓霞同志。”(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我确实太年轻了)晓霞转身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丝忧伤。自此分别,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遗憾,真是让人心痛。时光荏苒,忆往昔咫尺,已是过去了几十个春秋。回想起那段令人难忘的军旅生涯,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初,退伍回家,打开行囊,可惜那双鞋垫竟然不翼而飞。每当我看到这双鞋垫的时候,心头总会浮现出那位扎着优雅麻花辫,歌声婉转动听的姑娘。她的笑靥如花,眼中仿佛含着倔强和坚韧,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悯。
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仿佛昨日重现。虽然现在我已是个年过花甲的老者,但是那股深深的遗憾,依旧在心头缭绕。或许,这也是岁月给予我们的一种悲悯,让人在时光中沉思,渐渐明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岁月无情,但留下的回忆却如此深刻,如此触动人心。
或许,我们都曾怀抱着太多的期待和憧憬,却在岁月的长河中,看透了红尘沧桑。但即便如此,抬头仰望那片苍穹,心中的遗憾仍然挥之不去。或许,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生命的脉络中,成为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永远存在于我们心底。
现在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我心中那股无法言状的遗憾。岁月如梭,但那段关于鞋垫和姑娘的回忆,却仿佛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时刻提醒着我,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唯有珍惜,才能不负光阴,不负昔日的遗憾。愿那位姑娘此刻也能幸福安康,愿我们都能在时光的河流中,找到内心最真挚的宁静。年老之际,静心追忆,静心珍爱,或许那份遗憾,也变成了生命最美的风景。愿时间能轻抚我们悲伤的心灵,愿岁月的车轮中,我们能找到心中的那缕阳光,那份从未消逝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