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古代通缉令如此抽象,为何百试百灵瞧瞧

发布时间:2025/1/21 15:44:30   
刘军连医生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yuyue/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宋·欧阳修《纵囚论》我们都看过很多古装连续剧,剧中会经常出现一个场景,就是官府在城门口、集市等地方贴出来的通缉令,而每次看到这个通缉令的时候,都会感觉被抓捕对象的画像都十分抽象潦草,也就是跟逃犯本人不像。关于通缉令上的画像不像逃犯,还有个更加细致的过程描写。我们翻开《水浒传》的第三回,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里面,几拳打死镇关西后,鲁智深便慌忙地跑路了,在逃跑途中看到了官府贴出了自己的通缉令。当时他挤进人群,仔细端详了画像半天,愣是连自己都没有认出来,就连逃犯都可以如此无所顾忌地挤进人群,当着一堆老百姓的面,愣是没有认出通缉令画像上的自己。可见,古代官府通缉令上的逃犯画像多么拙劣。毕竟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美术设备和画像技术,再加上通缉令四处张贴得数百份以上,官府为了方便快捷,导致每一份通缉令上画像,基本上都是简单粗糙的,与逃犯本人相去甚远。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官府发布的通缉令仅仅凭如此拙劣的人脸画像,当真就能抓到逃犯吗?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古代官府通缉令上除了有不准确的逃犯画像以外,还给出的逃犯其他方面的信息,对抓捕逃犯倒是非常有用的。古代官府通缉令上,一般在上面都会写明逃犯的年龄、出生地、性别等,以及一些其他的基本信息。单单就这个逃犯的出生地,就能有效缩小很大一部分范围了。要知道,古代对包庇逃犯的惩罚力度很大,会被连坐,导致人们发现逃犯就会告发,更不敢收留逃犯,这样导致逃犯无法长期固定自己的藏身地点。而且,古代的人口数量远远比不了现在的人口数量,再加上交通不便所限制,人口的流动性不大,这就意味着,本地的人基本上都是互相认识的,要是一个外地人进入本地区域,那这个外地人便是格外显眼的。这就相当于早几十年前的农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认得的,甚至是熟悉的,要是突然来了个外村的人,很短时间内,全村的人都会知道。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让人很容易辨别逃犯,那就是口音上的差异。古代时期地广人稀,各地域之间的口音相差很大,导致口音差异成为辨别外地人的常规方法。再加上在很多时候,即便逃犯基本上不说话,因为心虚等原因,也会露出一些破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那些向外地流窜的逃犯,即使不通过通缉令画像,而只是通过通缉令上逃犯的基本信息,就能让逃犯轻松落网。虽然,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但却有一种叫“路引”或者叫“度碟”的东西,这个东西我们在连续剧《西游记》里面经常看到,就是唐僧手上的通关文牒,都要哪里都要拿出来盖上印章,方能顺利通过。在古代,一个人要从这个城出发到另一个城,遇到把守城门的官兵,那就得把“路引”或“度牒”拿出来给官兵查看,如果是没有路引或度牒或者手持的路引或度牒实际情况不符,那是要马上被抓起来治罪的。甚至,把守城门的官兵发现某人持有的路引或度牒的姓名和通缉令上的能对得上,先不管是不是逃犯本人,就会把这人先抓起来进行审问。因此,逃犯基本上无法使用“路引”或者“度碟”,这样还怎么跑路。古代官府通缉令上除了逃犯画像、姓名、出生地、性别等基本信息,还有非常重要的13个字: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这个可了不得,这个奖赏在古代就是一笔巨款,古代老百姓本来赚钱的路子就不多,但是对钱的欲望却不少,如何才能快速赚大钱呢?当老百姓看到官府通缉令后,只要发现了可疑线索,基本上都会立刻向官府报告,如能顺利抓到逃犯,自己就得高额奖赏,这么容易做的事情,老百姓当然不愿意放过。在明朝,告发逃犯的老百姓不但能得奖赏,还能当官,这样的诱惑无疑是巨大的。古代官府通缉令给出奖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民国。唯有这种方法的成功概率高,才能有如此长久的传承。结论:在古代,但凡是上了通缉令的逃犯,基本上就是无路可逃。因为,逃犯自打被官府贴出通缉令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站到了全国所有的老百姓对立位置了,被告发,被抓捕,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参考资料:欧阳修《纵囚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4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