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

知乎好文为什么我说大多数高中生学的语

发布时间:2023/1/7 0:08:37   

(该文章转载自知乎.落云歌语文,版权归该作者所有。)

80%以上的高中生,都是按部就班,老老实实的刷题、背书、记笔记。

但是为什么最后永远只有20%的学生能获得成功呢?

那么一定是这些20%的学生身上,有别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作为一个见过无数学生的人,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

这是因为,高考语文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最核心的能力,恰恰是看起来最难以着手、培养起来比较抽象、也不好量化的能力。

为什么呢?

冥思苦想半天,聚精会神的思考,却可能只得到一丁点的收获。

和拿起一本资料就狂刷,刷完了就安心睡觉。

前者不仅没有成就感,而且可能还会被别人误认为你在偷懒。

但是,如果你不敢改变、跳脱不了之前的学习模式,那么你就永远无法真正的进步。

但是实际上,一旦你跟着老师一起,打开这扇学习语文的正确之门,你就会发现:

语文是如此充满灵性又轻松可爱,高考语文,对你来说,也不过是小菜一碟。

而且,如果你能将这种学习思维运用在别的领域,你会发现,不管学习什么,你都非常有把握,不会迷茫,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起来,你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笨孩子”了,你也会举一反三了,你也可以轻松地成为那个看起来不怎么努力却很成功的人了。

如此种种,我才称之为真正的学习方法。

我最想教你们一招的就是——反思

没有一个语文分数稳定的大神,是不会反思的。

请记住我说的这句话,也是在数千人身上应验过的一句话:

没有反思就没有收获,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

一味的刷题,只能让题海越来越大。

不懂得反思的人,永远走不出题海。

现在很多人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

而要想得到语文,首先就要解决语文学习的拦路虎——诗歌。

那么,我就开始从诗歌讲起。

面对诗歌,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到反思?

/01/

在这里小落老师要说一下,最值得我们反思的题目,就藏在历年的高考题里。

因为这些题目不仅选材优秀,出题考究,还有很多值得你去揣摩的出题者的思想隐含其中。

所以通过反思这些题目,一方面可以帮助梳理我们的做题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帮我们把握高考的出题方向。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来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真题吧!

/02/

现在请依次浏览下面的高考题,并在心里选择你的答案吧!

(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一)(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反思:-侧重考查句子含义与情感;年全国一卷重视个人品质,年全国一卷题画诗更重视文化审美;年结合文化传统与诗歌理解穷的含义,年结合诗歌整体内容,运用换位思考理解画面内容。

(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D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14.D

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反思:全国二卷侧重与书法场景酒的作用,年全国二卷侧重于干谒诗抒情的委婉性以及结构作用;-年全国二卷选择七言律诗,都重视传统文化。

(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4.A

15.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14.B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03/

看过了这些高考题,不知道你从中间有没有发现一些规律,如果你没有这个习惯,现在,我们就开始培养吧:

试着从中找找有什么规律蕴含、并尝试总结。

反思:

其实从年开始,诗歌已经从模式化地考查,转向理解性的考查。

而且是越来越注意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思想性考查。

比如年全国三卷习题开放,在理解尾联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探讨

年全国三卷习题更加重视比较思维,侧重同一诗人不同语言风格的把握。

-全国三套诗歌题目出题的方法各异,也打破了许多传统的出题方法,

不仅仅是简单地考查这首诗歌用了什么手法或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而是直接落实到诗歌内容的分析和把握。

换一句说,就是直接落实到诗歌情境的理解。

通过对高考题的反思,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面对全新的新题型,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我告诉你一个百试百灵的绝招吧:换位思考情感,把握场景还原!

那什么是换位思考情感,把握场景还原呢?

就是你通过翻译,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入诗歌当中,把自己当做作者或者诗歌中的主要事物(人或物),站在他们的角度认真去想。

比如:(全国Ⅰ卷)李贺的《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前两联诗,也许你没法逐字逐句的翻译,但是,大致的意思你应该能看出来——

诗人一个人在山野村庄中射鸟,穿的还是麻衣,外面刮着北风,到了傍晚他还在田中喝酒。

看到这里,你可以试想一下你是一个生活在古代的男人,身边的人当官的当官,考学的考学,而你不务农、不读书、不做官(说明没有功成名就,要知道,古人大多追求这些)

穿的是麻衣(说明并不是大富大贵)却在山林间喝酒射鸟。(这通常属于出世的行为)

而且言辞间没有豪迈的感觉,倒有一种孤寂悲凉。

很明显,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官场失意,无处施展才华,所以郁郁寡欢。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接来两句就更加明显了,可以说直接点明了,我不受重用,我被屈才啦!

那么进一步想想,古人写诗作文,其实都是向外界表达自己想法的重要渠道。

就好比我们今天发朋友圈,心情特别好,也许看到路边的一朵花都想拍下来,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分享一首悲伤的歌曲,我们很少会直接发朋友圈说:我好生气!xxx冒犯了我!其实,古人也是这样的。

古代人写文章,有的人写的好,被皇帝发现了,可能直接提拔升官,有的人因为写的文章触碰了忌讳,还会有牢狱之灾。

那么很明显,李贺写下这首诗,是有向世人明志的这一层意思,明什么志呢:虽然“嗔天公”但是“心不穷”。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则是一种隐晦的明志。比如今天你参加比赛失利了,你回去之后发了一条朋友圈:是一道雨后天晴的彩虹。那么你身边的人自然知道你的态度,知道你会再接再厉,而不是一味消沉。

那么诗人也是一样的,寒风变成春柳,代表了他美好的期望和志向:终有一天,自己会得到赏识。

而年全国三卷《精卫词》最后一题: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这个答案是一个开放性答案,最后一句的“我”既可以指精卫,还可以指作者。所以选取一点进行解题,答案就非常清楚了。

看到这里的你,一定非常认真又可爱,学习不易,创作更不易,要是能为老师留下你的小心心和点赞就好了!(点击头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889.html

------分隔线----------------------------